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同呼吸 共守望——庐山外侨在抗战中的坚守

2015-08-25 19:37:54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南昌8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袁慧晶)庐山是中国的政治名山。1939年沦陷之前,两个保安团固守“孤山”八个多月,从夏季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到冬季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故事中,当时庐山的住民自发捐款捐物支援“孤军”,其中不乏很多久居于此的外侨。

古老建筑见证守望相助

今天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的别墅是庐山的一大风景。中九路8号的庐山瑞园别墅(原瑞典循道行),始建于1905年,拥有宽敞的外廊,曾经是许多难民的避难所。

在别墅前,记者看到一块1937年由当地百姓立下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别墅昔日的主人——瑞典牧师夏定川为抗战时期难民作出的奉献。其中提到,看见避难者日益缺衣乏食,夏定川“忧形于色,深念救济之难,戚戚于心者有日矣,迨己卯年二十八日傍晚至最后危险时期……仓促成立避难所四处,容避难者六百九十八人”,“先生暨夫人并美籍布朗夫人等,更番维护,至周且密,视难民如家人父子,然每日为祷告,精心诚志以恳求佑我灾黎,真令人涕泗交流,其救人于危,实近世所罕见而”。

据庐山管理局文联原副主席慕德华介绍,那时许多外国传教士家中都收留了难民,牯岭美国学校也把校舍拿出来当作难民临时安置点。有的外侨还把家里五斗柜的抽屉拿出来当婴儿摇篮,拿出衣物和食品接济难民。

外侨不愿离开“家园”

庐山外国侨民的遗存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慕德华是一名庐山文化研究爱好者,据他介绍,日军侵略中国时,大部分外国侨民已撤离,但仍有一百多名外国侨民坚持留守,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常年住户、老弱病残者或是留下来看护财产的。

在《庐山续志稿》中,关于当年的撤离有这样一段描述:“外侨因财产、营业,以及与我国人民情感,大部不愿走动,仅有二十人表示离山……牯岭未曾撤退之美侨,均愿为我效劳,或为医生,或为看护,均不愿放弃其职务。”

“他们的家园也在庐山。”慕德华说,庐山的侨民在日军盲目轰炸下损失非常大,这激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因而选择帮助中国军队,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财产。

慕德华与当时牯岭美国学校校长罗伊·奥尔古德的后人取得了联系,获得了当时庐山战争救济委员会的部分工作资料。这个主要由外国侨民组成的委员会在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成立,主要工作是救死扶伤和募捐。

中外友谊纽带要传下去

《江西省牯岭战争救济工作》也是罗伊保存的一份珍贵报告。1937年8月,庐山战争救济委员会成立,当时有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挪威五个国家的成员代表;委员会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慷慨捐助,期间,各国人民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了国际间合作的典范。报告还列出了十分具体的捐助项目,如“绷带600打”“女童外衣112件”“药膏碗5个”等。记者了解到,这些捐助都是当时中国军队和难民急需的。

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柳秋荣曾在市档案馆接待过一位美国小伙子。小伙子说他的外公是一名飞虎队队员,在战时曾迫降庐山,后被当地军民救助并送往安全地带。他来档案馆是想查找一些当年的资料。

“这或许解释了战时为什么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能在一起并肩作战。在那个年代,中外友谊就已生根,至今仍在生长。”柳秋荣介绍,近些年,庐山接待了很多这样来“寻根问祖”的外国友人,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记下来、传下去。”

原标题:同呼吸 共守望——庐山外侨在抗战中的坚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