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花园口:抗战岁月里的黄河之殇

2015-08-25 19:37:51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郑州8月25日电(记者白旭 史林静 明星 牟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在河南省郑州市郊区,有一座碑铭刻的却是它在抗战岁月中的一段悲惨历史。

在1938年那个夏天,黄河决口。有研究者指出,受此影响,此后近十年,数十万百姓罹难,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付出如此代价,当时只是为了拖延日军侵华的进度。

1938年5月19日,江苏徐州失陷。国民政府中不少人建议“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赢得备战时间。

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的陈果夫在给蒋介石的呈文中说:“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惟黄河南岸千余里颇不易守。大汛时,且恐敌以决堤制我……只需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则我之大厄可解……”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的确延缓了日军五个月,但因代价太大,至今仍备受争议。

距河南省会郑州10多公里的花园口渡口形成于明朝,因此处修建花园而得名。如今,花园口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每年接待300多万游客。很多人周末开车来这里郊游。

河边一组褐色的雕塑,刻画出当年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上书一行金色大字:一九三八年扒口处。

花园口景区旅游管理处副处长贺纲领说,1938年蒋介石曾六次发电文提到决口,最初选的是距离花园口不远的赵口,但因河势季节性北移,挖开后水量很小,后来选了花园口。

家住花园口的陈得意,当时16岁。“国民党一个师在那里用铁锨挖了三天三夜。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干啥,怕他们把那里弄决口了。”93岁的他回忆说。

他家是村里距决口处最近的,只有几百米。

6月9日开始过水。“水刚出来的时候很小,只有桌子那么宽,后来越来越多。”

事后,国民政府动员村民逃荒,给每人发一个银元,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士兵背出去。

陈得意家先从村东头搬到村西头。11日,黄河上游水量增大,那里涨水又淹了,他们就继续搬。

而在中下游的百姓就没这么幸运了。

参加决堤的第39军参谋处处长黄铎五在回忆中说:“一转瞬间,无情的洪流滚滚而来,哪里逃避得及。有的扒上屋顶,有的攀登树梢,一时嚎哭呼救之声杂成一片……起伏的波浪卷流着木料、用具和大小尸体。孩子的摇篮随着河水漂浮,还可以断续地听到啼哭声,全家葬身洪水者不知凡几,甚至有全村、全族、全乡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者。”

洪水过后是饥荒。

十月,天气转冷,由于庄稼被水淹了没收成,逃难的人只能以麸皮、花生皮、蒲根、芦草根为生。

“再没得吃,就变卖家产。”陈得意说,“一件衣裳换不了一个馍,一个年轻女人只能换一袋面。小孩卖都没人要。”

很多人饿死,大部分是孩童。“死个人跟死条狗似的,家里还有人在的就挖个坑给埋了,也没有棺材,就直接埋。家里没人的就不管了。”

陈得意记得村里有个人叫邵张成,二十四五岁,个子很高,饿得特别瘦,看到别人有吃的就过来抢。“最后他饿死在一个小巷子里,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陈得意的四弟也饿死了。由于长期挨饿,孩子的肠胃里没有东西,一直腹泻,直到死去。

83岁的王法星曾在郑州市黄河河务局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决口的历史。“从决口到1947年3月15日堵口,共历时8年9个月零6天。这段时间水灾、旱灾、蝗灾等一共造成了893303人遇难。”他说。

英国作家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提到,二战中,英美两国死亡的人数分别约有40万。由此算来,仅花园口决堤造成的中国人死亡的数字就超过了这两国的总和。

而这一决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指挥花园口决堤的国民党军官熊先煜在日记中写道:“(日军)已攻占中牟县城。因我决堤,纷纷回窜,状极狼狈,淹没者已不在少数。”

“经常有人问我花园口决口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王法星说,“花园口决口牺牲巨大,灾难空前,但对日军的阻滞效果明显。如果回到当初,这个口还是要扒的。”

“这几个月的时间非常关键。”用八年时间著成《抗日战争》一书的中国作家王树增说,中国军队用这段时间进行部署,否则日军很可能直接南下,武汉会成为下一个南京。但是,能想到以水代兵这么原始而惨烈的方式,可见当时中国军队多么无奈。

陈得意觉得,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还是宁愿花园口决口。“当时听说日本人在南京杀了那么多人,很气愤。”他说,“水虽然把地淹了,但也挡住了日本兵。”

陈得意当年想过参军,但由于吃不饱没力气,军队不收他。这个梦想多年以后在他参加抗美援朝时才实现。

泛滥的黄河被堵上后,河水留下了一个个水潭。最后一个水潭是在纪念碑的位置,一直到2004年才消失。潭中有藕,很多村民小时候都去挖过。

原标题:花园口:抗战岁月里的黄河之殇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