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挥毫泼墨 浙江丽水美丽乡村守望“乡愁”
2015-08-24 20:2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古堰画乡一景 李婷婷 摄
古堰画乡一景 李婷婷 摄
中新网丽水8月24日电 (记者 李婷婷)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景区,一棵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树旁,叶监连静静站立着,面朝瓯江水,极目四望,不由心生感慨。“家”的概念,此刻这般真切。
十年前,告别了走南闯北卖木材、开快餐店的生活,叶监连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带头开农家乐。
回家,带给叶监连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安定”。的确,许多儿时从乡村走出的人,载着一抹乡愁,都迫切想回归到乡村。“以前到处讨生计,现在就在家里边开店,生意好时,一天就有千把块钱收入。”
叶监连的变化,只是丽水万千农民的一个缩影。自该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一幅“点”有特色、“线”有美景的丽水美丽乡村画卷泼墨成型,老百姓在深刻感受环境红利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也收获了浓浓的归属感。
先“洗脸”后“化妆” 打造美丽环境
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有文章诗意地定义:是孩提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
但眼下,人们对于乡村却或多或少有一个现实纠结:能够引发人们乡愁感慨的地方变得太少太少,大多毁了、变了、没了,只能空留遗憾。
2012年,浙江省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建设,丽水以此为契机,启动了一场“美丽风暴”,包括全面融合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同步开展,通过优化规划设计、营造风貌特色、切实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打造美丽乡村,干净整洁是基本要求。
走进位于莲都区的联城港口村,一排排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统一的灰墙与满眼苍翠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房前屋后荷花点缀,干净整洁,腰里挂着旱烟袋的老人悠闲地走向村口,身后紧紧跟着一条家犬。这样的情景让游客不禁疑惑,这里是老村,是新村,还是景区?
70岁的村民王大爷的话语很朴实:“以前自己家里很干净,出门就是脏乱差。村里的牛栏猪圈、露天茅房四处可见,但现在,给村子‘洗脸’后,每家每户都可以随便进去参观!”
和港口村一样,“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是诗词中仅有的意境,如今的丽水,处处是风景,村村是景观。缙云高速沿线的村庄,一井一树皆风景,老房老桥味道浓;松阳山区数十座传统村落,经年破败的房屋得到呵护利用,黄泥房在阳光下呈现油画般的质感……眼下,随着这场“美丽风暴”的席卷,那种对乡愁的现实纠结开始在人们心头悄无声息地消失。
“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村居+美丽人文+美丽经济+美丽党建+美好生活。”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说,丽水对美丽乡村的标准有着清晰的定位,即“干净、整齐、乡愁、特色、和谐”。并将依据标准,连点成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争取一年见效、二年出彩、三年成景。
先“面子”后“里子” 提升美丽内涵
乡村之美,外在看,是山水;内在看,是人文。
在王永康看来,“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努力留住乡土和乡情。古民居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保存着历史印迹明确、乡土文化鲜明、遗存数量较多的特色民居等建筑物的古村落总量居浙江省第一位。”据丽水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季高峰介绍,丽水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在这一方青山绿水之间,星星点点掩藏着很多肌理清晰、生态界面完好、乡野味道浓郁的村落。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农村会越来‘值钱’。”正因此,季高峰认为,打造美丽乡村,首先要因地制宜探索各类村庄的“面子”。
为重塑民居风貌,今年,丽水形成了《处州民居课题研究》、编制完成《丽水市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特色研究》,将丽水村落的坡屋顶、陶泥瓦、马头墙、木栏窗、石墙裙等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人生活需求进行结合,勾勒出了“硬山坡顶石墙裙,前庭后院小楼房”的新处州建筑风格。同时,按诗画田园、流水人家、静和山居三种类型,设计印发了16套“处州民居”通用图方案,目前,云和县、景宁县、缙云县、庆元县都已形成各自的农房设计通用图。
除了打造新处州建筑风格作为丽水旅游品牌构建的“点睛之笔”,丽水还立足既有条件,走出了“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子。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不仅需要因地制宜,更应内外兼修,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丽水市委副书记朱晨认为,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风景,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不应“千城一面”。
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包凤村,只见石砖、泥墙、木门、木窗,尽显原汁原味的畲寨风貌,整个村落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畲族文化气息。
包凤村建于1606年,是浙江畲族的发祥地,其中98%的人口是畲族人。这里也是浙江省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穿过村间一小巷,可以看见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遗址,墓前竖立着巨大的贞节牌坊。旧村改造时,村民特意把这个遗址完整地保留下来。村委会主任张东升说:“这是我们村的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光荣,我们得把它保护好。”
同景宁鲜明的畲族特色一样,丽水各地乡村纷纷寻找自己的“个性化”。遂昌淤溪村,重点建设非遗接待中心、班春劝农场地和精品农家乐一条街;龙泉溪头村,建成“八棵树记忆公园”、沿溪景观带,修缮中心老街、老桥,去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田洞背村,依托石门洞4A景区,建设青瓦白墙民居,重修刘基祠堂与牌坊,打造“伯温古村”……目前,该市的美丽乡村既重“面子”又重“里子”,已累计建成21条美丽乡村风景线、8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先“美丽”后“经营” 激活美丽经济
这几天,海拔超过1000米的庆元县百山祖镇,气候凉爽,人气火热。依托美丽风景百山祖4A级景区特别是高山避暑气候,全镇20多户农家乐、民宿在这个夏天“一铺难求”。“你看,我通过网络销售,刚送走了一批苏州客人,今天又要迎来一批上海客人!”“虎啸山庄”老板官宗倍笑言,过去肩挑背扛吃不饱,如今轻点鼠标客上门,一家人忙碌而快乐着!
与百山祖一样火热的,还有丽水境内成百上千家民宿和农家乐。
从10多年前网箱养鱼的带头人,转变为农家乐业主,“退水上岸”后的汤登伟,如今收入是过去的十倍之多。“以前撒饵料过多对水体有破坏,想不到把水护清了居然更赚钱。”现在汤登伟是云和县农家乐协会会长,他又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但这一次,他干得更开心。
还有以万亩杜鹃花而闻名的遂昌县高坪乡。该乡5个山村148户农家乐经营户抱团合作,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50万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高山乡,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引来了游客,让众多知名企业入驻,更吸引了大批返乡青年回乡创业。
十年前,长期在在外走南闯北卖木材、开快餐店的大港头镇村民叶监连,看到家乡的美丽变化,打定主意回到莲都区大港头镇,开出第一家农家乐。“以前到处讨生计,现在就在家里边开店,生意好时,一天就有千把块钱收入。”
青山绿水间,一批“干净、整齐、乡愁、特色、和谐”的美丽乡村在丽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星罗棋布在大山深处的高山远村,从与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格格不入的“落后区域”,到年轻人大量涌出导致生机难再的“凋零之地”,再到创新探索出与现代生态文明珠联璧合的“美丽村居”。丽水用一场“美丽风暴”,令无数藏于深山无人知的偏远乡村,从滞后、凋敝、无从发展的层层束缚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同样,各地依托美丽环境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业态,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这一点,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丽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连续6年位居浙江省第一。今年上半年,丽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绝对额7739元,增幅9.7%,与台州并列浙江省第二,高于该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望得见的,是新处州民居,看得见的,是清澈的瓯江水,记得住乡愁的,是外出务工又回来的村民。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丽水的美丽乡村,凭借着醒目的辨识度,成了乡愁最佳栖居地。(完)
原标题:山水间挥毫泼墨 浙江丽水美丽乡村守望“乡愁”[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