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上海高中女生醉心考古 创办公益微信平台宣传海派古文化

2015-08-24 10:16:33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央广网上海8月24日消息(记者管昕 傅闻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起上海,很多人只知道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它有着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过往却并不为人熟悉。熟悉了解距今4000年的松江广富林文化的人就更少了。

广富林文化是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一种新文化,在公元前2310年至2320年之间。它承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小,影响力有限,但是却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谱系。

广富林文化其实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却有一位名叫王加怡的上海高中女生,和这段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加怡用课余时间制作和维护了一个公益微信公众号,将自己搜集、探访到的广富林文化的点点滴滴发布在平台上,使其成为人们了解这段古老文化的窗口。对此人们难免好奇,本该是追星年龄的高中女生,怎么会迷恋常人看来枯燥的考古呢?王加怡在这段历史文化的发现和传播中,又收获了什么呢?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被誉为“上海之根”,是上海文明的发源地。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松江原住民在广富林一带繁衍生息,成为广富林文化雏形。2006年,中外专家学者们将广富林4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而那个时候,王加怡刚刚懂事,但纪录片里神秘的考古发掘,常常让这个小不点惊讶不已。

王加怡:小时候在家里没事情干,就会和我爸一起看纪录片频道,里面会有很多类似于挖掘古墓的情景,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对考古有了兴趣。真正开始对文化、考古产生兴趣,应该是在中学,因为那时候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老师。

王加怡慢慢发现,自己不但开始喜欢历史课,而且对历史的兴趣渐渐超越了课本的内容。

2014年,已是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高中生的王加怡,第一次接触到广富林文化。当时,王加怡是学校历史社团的社长,但她发现很多同学对广富林文化都不太了解,这也让她产生了自己办个公益平台,推介和宣传上海本土历史的想法。

王加怡: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有广富林这个地方,直到有一次假期没有事情干,就想上海有什么没有去过的地方,去了之后才想到做一个公共平台。我平时看到的都是一些高楼大厦这样的景色,我从来没有想到在上海还有广富林这样的地方。

2014年9月11日,王加怡个人申请的“广富林”微信公众号上线。王加怡从网络和书籍上搜集了大量关于“广富林”的资料和图片,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她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广富林文化的知识问答。这让她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对上海本土文化十分感兴趣。而她也从中,喜欢上和人分享。

王加怡:我现在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管理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就有机会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也愿意抽出空来分享,其实很有趣。其他同学可能跟我有不同的爱好,但通过这个平台,我知道了他们的很多爱好,他们也知道了很多广富林的事情。

微信公众号“广富林”每周更新一次,目前粉丝已经达到900多,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已经达到几百次,有时会有上千次。

今年2月,王加怡利用寒假时间,带着历史社团的社员们一起“泡”在了广富林遗址公园的筹建工地上,制作了一组“广富林探秘之旅”的内容,并进行连续推送,转载率飙升。

今年夏天,王加怡和同学钟安妮一起参加赴美游学的活动。在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里,她偶然翻到一本与松江广富林有关的外文书籍,其中提到了松江享有盛名的诗人陈子龙。这一发现让她们兴奋不已。

钟安妮:关于广富林,关于松江的一些东西,找到了一本明末诗人陈子龙的诗集。后来也写了几篇陈子龙还有柳如是的文章放在上面,评价还蛮好。

过了这个暑假,王加怡就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随着课业的繁重,王加怡希望能有持续的力量维护好“广富林”公众号平台,传播上海本土文化。

当下,高中生学业负担繁重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也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学习固然重要,但若能像王加怡一样在学习之余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能够踏踏实实做些事情,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不要让美好的花季被书山题海所淹没。

原标题:上海高中女生醉心考古 创办公益微信平台宣传海派古文化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