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山阳山体滑坡追踪:秦岭之殇引发“生态”思考
2015-08-23 15:49: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8月23日电 题:陕西山阳山体滑坡追踪:秦岭之殇引发“生态”思考
记者 冽玮 冀浩凡
发生于8月12日的陕西山阳特大山体滑坡,65人在熟睡中被吞噬,包括一名8个月女婴,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头七”已过,真相仍在路上。
在官方的初步调查中,“灾害多发区、地质背景”成为关键词。有舆论指,天灾无情不可避,人祸亦不可小觑。大肆开山采矿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新社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内地山体滑坡事故频出。2013年1月,云南省镇雄县特大山体滑坡,致46死2伤。2014年8月,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的山体滑坡,有23人遇难,22人受伤。仅2015年前8个月,先后有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湖北等地发生规模不等的山体滑坡。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成百上千个破碎的家庭。经历了多年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缘何山区仍然屡出祸端,沦为“埋葬场?是天灾还是人祸,再次成为民众挥之不去的梦魇。
记者了解到,部分滑坡地易发于采矿区附近,长期的开采导致山区生态脆弱,严重者山体已被“掏空”。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安全的影响屡现报端,而自然灾害、“天威难测”往往成为事后的“惯用词汇”,频频遭到社会质疑。
陕西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是该省经济落后的山区之一。山阳县境内的钒矿产区,是陕西省钒矿资源的主要富集地。近年来山阳县提出打造“中国钒都”的口号,吸引了大批矿产企业入驻。以发生此次事故的中村镇为中心就规划了9平方公里的山阳县中村钒业产业集群区,该集群区已入驻多家钒矿企业。当地村民也多在企业打工。
中国国家减灾专家组、国土资源部应急专家组赵法锁表示,山阳属地质灾害多发区,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从地形上看,事发地山高沟深、地形较陡。山体长期受地质活动影响,加之该地区降水较多,滑坡山体为板岩结构,雨水浸泡后强度很低,易形成滑坡。
根据舆情监测,民众对官方就上述疑问的回应并不满意。
有当地村民认为,此次滑坡是过度采矿引发的恶果。山阳县钒矿储量排名亚洲第一,采矿业在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增加财税收入之时,却使生态环境蒙受损失、安全隐患疏于防范。
一些中村镇村民透露,采矿引发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在当地已不是秘密,矿区会不时向周边河流排放污水。村民说,部分山体内部日积月累已被“掏空”,形成采空区,山体垮塌或许更贴切。
中新社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近300米的山体近乎“减半”,山头几乎整个滑落,巨大的“创伤”与周围葱郁的山体对比,显得触目惊心,远非一般山体滑坡可比。事发当日,亦未见明显降雨痕迹。
最新资料显示,2015年4月27日,陕西五洲矿业园区的选矿厂尾矿库就曾出现过严重山体滑坡。当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及安全之间的矛盾重重,早有征兆。失踪者家属告诉记者,事发前曾接到家人电话,称矿区不时有落石滚下,异常危险。
滑坡究竟是否与当地采矿有关,赵法锁表示,目前专家组初步认定滑坡主要由地质条件引发,是否和采矿有关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勘测、调查、模拟、研究。
商洛官方8月22日通报称,从当日起抢险救援将以善后安置和灾后治理为重点,包括强力推进移民搬迁,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滑坡体下游的民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实施整体搬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补救措施的背后,是缺少相关法律保护的真实写照,是受害民众的“一把伤心泪”。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侯学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形成滑坡,最重要的因素是地貌和气象因素,而其中,最容易避免的因素是地貌,“如果不能把所有住在“山高坡陡”之下的居民全部搬迁,滑坡与当地经济生活发展将永远是个“困局”。(完)
原标题:陕西山阳山体滑坡追踪:秦岭之殇引发“生态”思考[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