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颠覆“耳闻” 四川藏区带给你的“N个没想到”
2015-08-23 10:54: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8月23日电(记者房方、叶建平、董小红、吴晓颖)广袤的藏区,一直给人以古老传统、神秘遥远的印象:道路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崎岖不平异常艰险;农牧民白天骑马放牧,夜里在帐篷里喝酒唱歌,过着古朴单调的游牧生活……
但是,“眼见”颠覆“耳闻”。记者走进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四川藏区,发现这一切早已成了过去的“传说”。如今的藏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雪域“天路”、整洁典雅的藏式民居、时尚现代的藏族青年……它已不再是你曾经“以为的”那个样子。
德国学生:“原以为藏区空旷荒凉,没想到中国最美的九寨沟就在那里,而且处处是美景,处处像人间的天堂”
今年暑假,德国学生Konstanze Josefine参加“欧洲熊猫粉丝团”,前往四川藏区红原、若尔盖参观考察。出发前一天,Konstanze Josefine心里还有些忐忑不安:“过去听说那里又乱又差,不知道安不安全,路上危不危险?”
沿着213国道前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一路上风光旖旎,Konstanze Josefine紧张的心情有些舒缓。
从成都到红原,400多公里的路途,Konstanze Josefine他们足足开了快9个小时。“路况确实有点差,但不是原以为的路不好,而是前来自驾游的人太多了。越接近景区,车子越多,太堵了。”Konstanze Josefine说。
在红原县月亮湾景区,迎面而来的大草原,让Konstanze Josefine他们顿时兴奋了起来。Konstanze Josefine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迅速地转发到朋友圈上。
“在欧洲,很多人没到过四川,但大家都知道九寨沟。”Konstanze Josefine说,“没想到,‘童话世界’九寨沟就在藏区,而且不仅只有九寨沟,藏区处处是仙境,是人间天堂!”
其实,早在上世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就给世界描述了一个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那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宁静的湖泊,美丽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金碧辉煌的庙宇,宛如一座“世外桃源”。
可惜,由于过去交通闭塞,这些仙境往往让人难以前往、遥不可及。这几年,四川加快推进藏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打破了这一尴尬。
原来的四川藏区,没有一座机场,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没有一寸铁路。如今,一条条“天路”四通八达:成(都)兰(州)铁路、(四)川(西)藏铁路加快建设,都(江堰)汶(川)高速通车了,雅(安)康(定)高速、汶(川)马(尔康)高速已开工建设,藏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4.5万公里,近八成乡镇通油路、逾九成行政村通公路……
交通便利了,风景如画的藏区自然成了四川旅游的“热土”。以九寨沟为例,每年要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前来,九黄机场成了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盈利的支线机场。据统计,2014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23.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倍多。
北京市民:“原以为草原生活靠帐篷,没想到和城里住的一样”
骑马放牧,赶着牦牛四处游走;夜宿帐篷,喝酒唱歌自娱自乐……在许多人的心里,藏族群众的生活古朴而简单。
不久前到藏区出差,让北京市民史静明“大跌眼镜”——如今,藏区群众的生活,和城里并没有什么不同。
史静明在石渠县蒙宜乡蒙宜二村见到了格拉。格拉告诉他,过去,大家一直过着“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生活;直到2009年,政府实施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
在政府的资助下,农牧民们搬进了聚居点。每年夏天,大家带着政府免费提供的帐篷以及太阳能照明设施、牛奶分离器等“九件套”去放牧;冬天又回到聚居点,和老人、孩子一起生活。
“修房子,政府出了4万多元,自己出了2万多元,还添置了一些家具和电器。”格拉说,“通水、通路、通电,定居点还有学校和医院,生活方便多了。这两年还修了牧道,现在都骑着摩托去放牧呢!”
这两年,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四川省又实施了藏区新居计划。据统计,2014年,四川藏区启动幸福美丽家园新村建设47个,有两万户农牧民住上了新居。
澳大利亚驻蓉副总领事:“原以为这里古老传统,没想到藏族群众会唱英文歌”
“偏远破落的村庄、坑坑洼洼的道路、内向害羞的少女……”这是10年前四川藏区给澳大利亚驻成都领事馆副总领事艾德威留下的深刻印象。没想到,10年后再次走到那里,藏区的变化让艾德威“惊呆”了。
澳大利亚的奶粉世界闻名,艾德威此行特地选择了藏区一家乳业公司看看。
在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里,听说公司生产的奶粉不仅在成都有卖,还销往了香港,艾德威突然反应过来。“我喝过你们的耗牛奶,味道很不一样,有点黏稠,很好喝。在成都,这个牛奶卖得一点都不比中国卖的澳大利亚的进口奶粉便宜。”
更让艾德威难忘的,还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办的那场联谊会。当地藏族群众罗让扎西现场深情地演唱了一首《yesterday once more》,让艾德威和其他国家的领事们拍手鼓掌,“没想到,藏族群众还会唱英文歌,真厉害!”
家门口就有图书馆、文化馆,政府免费发放的太阳能“马背电视”,连放牧都能收看到电视节目……这几年,随着交通的改善、通信的便捷、旅游的发展,加速了藏区与外界的交融与合作,将现代文明更加快速地注入这片古老的土地。
成都教师:“原以为藏区上学很难,没想到连幼儿园和高中都免费了”
辍学在家的放牛娃、请假回家帮忙挖虫草的小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成都初中老师刘欢心中,这是她对藏区教育状况的隐约印象。
学前教育普遍缺失,高中教育水平薄弱、入学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确实也是四川藏区过去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然而,真正到了藏区,刘欢和那里的老师们一交流,顿时“傻眼”了。“藏区新修的一幢幢学校很漂亮,电教设施设备齐全,有的学校还安装了先进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刘欢说。
在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刘欢见到了藏族阿妈勒吉。她的小孙女在乡里的幼儿园上学,马上就要开学了。阿妈说:“以前乡里没有幼儿园,娃娃都‘敞放’(到处乱跑)。现在学校很漂亮,上学不但不花钱,还包吃包住,过去想都不敢想。”
在走访时,刘欢发现,更受农牧民欢迎的,还是“9+3”免费教育计划。这项工程自2009年启动以来,通过组织农牧民子女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已解决了1万多名农牧民的读书和就业问题。
“没想到,藏区孩子能免费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比内地娃娃还幸福呢!”刘欢说。
义诊医生:“原以为夜晚会黑灯瞎火,没想到处处都是‘不夜城’”
一盏油灯照明、伸手不见五指……在很多人眼中,藏区的夜晚可能会漆黑一片。然而,最近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义诊的成都医生赵明却突然发现,藏区处处都是“不夜城”。
出发前,赵明专门到超市买了一把强光手电,生怕夜里出门不方便。
路上,崇山峻岭间一座座巨大的电力铁塔让他不禁感叹,那是如何装上去的?更让他惊喜的是,就连偏远的村里,都已经通电了。
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新甘石“电力天路”和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为全面解决无电户通电问题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石渠县是四川藏区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逾4000米,过去有着“太阳部落”的称号。原来,雅砻江上两座“孤网”运行的水电站曾是全县用电的唯一来源。每年冬季,河流一结冰,电就断了。2012年,“电力天路”修到了石渠,“太阳部落”也永远告别了黑暗的冬季寒夜。
白玉县热加乡藏东村不久前也刚刚通上电。村民索朗达吉说:“过去,晚上照明只能点油灯,取暖只能烧牛粪,现在终于告别了苦日子。”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四川藏区全社会用电量从58亿千瓦时增长到109亿千瓦时,增幅达88%。今年底前,四川藏区最后一批“无电村”将被全部点亮。
“如今的藏区,你有太多太多的‘想不到’。原以为医疗条件很差,但县乡医院硬件设施还是不错的,小病基本不用出乡了;原以为吃的只有牛羊肉、糌粑、酥油茶,现在什么都能吃到了……”赵明说。
原标题:“眼见”颠覆“耳闻” 四川藏区带给你的“N个没想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