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洁净美”:青海平安的高原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之路
2015-08-22 15:52: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8月22日电(记者马千里、顾玲、张曦)一座座青灰色砖体的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布在村道两旁,水泥路面干净、平整,村道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新建的广场上一些年轻人在打篮球,吸引了不少老人和孩子围观……
这是记者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仲家村见到的景象。得益于平安区2012年启动实施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三年来,平安区103个村已经全部从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
三年整治旧貌换新颜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平安区前些年老少皆知的顺口溜。
“平安区13万人中农村人口比例占很大部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环境卫生却没有提高。”平安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办公室主任刘文荣说,“柴草乱堆、污水乱倒、垃圾乱扔、墙上乱写乱画、乱搭乱建”现象很普遍,环境卫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瓶颈。
平安区区长汪源来介绍,2012年7月,平安区在青海率先启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工程采取“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新建了4个垃圾掩埋场,为全区9个乡镇103个村配备了垃圾收集与清运的环卫设施,组建了250名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队伍,各村还成立了保洁理事会。
记者在三合镇条岭村看到,村里的广场、小卖部等人员密集场所都配上了垃圾箱。副镇长逯和章说:“村民们将自家的垃圾集中到村里的垃圾箱,然后由村里负责收集、乡上负责清运到垃圾填埋场。”
在仲家村,70岁的村民祁统贤身着橘红色的保洁服,正在用手推三轮车运送垃圾。“我每周工作两天,除了照顾村里的花草,还负责打扫公共垃圾,每月可以领到500元的工资。”祁统贤说。
“为了调动农民环保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卫生文明户‘星级评定’,如今我们区已经有‘五星卫生文明户’3714户,‘三星卫生文明户’7429户。”刘文荣说,奖品虽然只是些生活日用品,但许多家庭感觉到这是荣誉,都抢着把卫生搞得更好。
刘文荣介绍,通过三年的整治,平安区农村保洁已实现“四个全覆盖”:村里环卫设施全覆盖、保洁员全覆盖、垃圾清运全覆盖、优秀村全覆盖。现在村村都有垃圾站,公共区域有垃圾箱,家家都有垃圾桶。
好环境带来新生活
通过三年的整治,平安农村的“六乱”现象得改善,现在农村垃圾有人管、垃圾有去处,保洁工程也有章可循,原先脏乱的村庄焕然一新,可谓“户在林中,村在绿中,路在花中”。
三合镇仲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祁维全告诉记者,良好的居住环境让村民们开始反观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文明。
“我们现在堆放柴草、牲畜粪会选取僻背的地方,垃圾也不随处乱扔了,大家都养成了较好的卫生习惯。”51岁的仲家村村民黄吉琴告诉记者。
平安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升民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1年以前,沙沟乡大寨子村被人们叫做‘懒汉村’‘光棍村’,全村47个光棍没媳妇。经过建设与整治,环境大大改观,近三年就娶了22个新媳妇,现在这个村被称为‘向阳村’。”
“干净、整洁的环境不仅缩小了城乡差距,也改善了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村民们开始认可文明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也非常好。”平安区区长汪源来说。
2012及2013年,平安区平安镇及三合镇相继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生态乡镇”,寺台村等7个村被命名为“生态村”。
平安农村保洁新经验值得借鉴
据介绍,农村环境尤其是村落布局与城镇相比,更大的特点是居住分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不全或陈旧老化,这就需要新建或维修。
“刚开始我们只给村民修围墙,建大门,后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把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涵盖进来,再逐步做到村庄道路全硬化、渠道衬起、桥梁修建、河道改造以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广场的建设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保洁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平安区区委书记陶启业说。
财政上的支持也为农村保洁提供了保障。“资金不到位,基础就不牢。”刘文荣说,2011年至2014年,青海省在全省实施了“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及“美丽乡村建设”,这些项目在平安区的投入就达4亿多元。同时,区财政也将保洁工程纳入到财政预算,投资在2012年的200万元基础上逐年递增,今年已达到500万元。
“平安区实施保洁工程三年,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农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提高,但是也暴露出保洁成效差异大、进展不平衡等问题。”陶启业说,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日清、周结、季评、年奖励的长效机制,坚持从革除陈规陋习入手,掌握好高原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规律和特点,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睁一眼闭一眼。
原标题:从“脏乱差”到“洁净美”:青海平安的高原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之路[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