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扶贫故事:五旬农民感受“最简单的幸福”
2015-08-20 12:31: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8月20日电 题:甘肃扶贫故事:五旬农民感受“最简单的幸福”
中新社记者 章新新 殷春永 南如卓玛
盛夏酷热时节,53岁的苟辉军等着太阳落山,再去坡地里看看玉米长势。“金贵着哩,隔三差五要照看。”他说,这块地是根据国家政策平整荒地后修复成梯田,才铺地膜种上玉米,“搁40年前,这里寸草不生。”
苟辉军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张家湾村农民,“不住危房、子女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在很多人看来最简单的“幸福”,苟辉军却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迎来。
定西与甘肃河西、宁夏西海固,并称为“三西”,是中国第一个区域性扶贫开发实验地。当时,这里的民众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的日子。经过中国官方多轮扶贫,缺衣少粮的问题解决了。
现在,定西脱贫之路遇到新问题:上学、生病、结婚、无资本,等等。受益于2012年全省启动的新一轮大型扶贫行动,40万名各级官员下基层,定向帮扶,截至目前已有48.4万人脱贫。
定西是甘肃省脱贫之路上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2年以来,这个中国西北部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的贫困人口已由692万人减少到417万人,贫困面由33.2%下降到19.8%。
曾在贵州、四川、福建、安徽四省工作过,目前主政甘肃的省委书记王三运坦言,“这是扶贫难度最大的省份”。
他说,在甘肃为官一任的心愿是,让甘肃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小康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
如今,一项名为“精准扶贫”的计划正在甘肃省贫困地区全面铺开。
苟辉军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官方在档案里建立了他的需求清单,明确脱贫措施和责任等工作,为他定制了脱贫计划。他的脱贫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官方对其帮扶者的考评。
记者在村部翻看的“扶贫档案”记录,苟辉军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因学致贫”,要供养两个学生,种地为收入唯一来源。
根据安排,甘肃省直属的一家大型企业定点帮扶苟辉军所在的村,他家被指定作为“一对一”的帮扶对象。“免费送我三十多只母羊,让我们不仅种庄稼,还搞养殖”,苟辉军说,收入多了,渐渐能满足全家的生活费用。苟辉军的儿子苟翔还获得了无息助学贷款,上学问题解决了。
在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库里,苟辉军只是现有417万贫困人口的一员。对所有贫困者,官方都对他们动态掌握基本信息,动态调整进出。
当地的“精准”扶贫,还体现于发展特色产业。定西,是马铃薯盛产地,“洋芋开花赛牡丹”;还是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品质最好的地区之一。定西市将3800多名农技人员分配到贫困村,指导农民种粮食和药材。“好酒不怕巷子深”,官方引导每村都要开设网店,“互联网+”让山货走向海内外。
根据计划,定西市今年将市县财力70%用于扶贫。2017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路、通班车。在农村住房方面,分急缓、分批次进行改造、搬迁,到2020年基本实现砖混砖木结构全覆盖。
在定西,和苟辉军一样,得益扶贫“感受幸福”的人还有许多。在巉口镇龙滩村大庄社,村民刘建正在自家新建的房屋前忙碌。这位34岁的小伙子有过短暂的婚姻,前妻因夫家土房破旧不堪、家庭困难“跑了”。如今,享受政府补贴所建的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的新居即将建成。刘建说,等新房盖好,再婚就好办了。(完)
原标题:甘肃扶贫故事:五旬农民感受“最简单的幸福”[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