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那些大众创业的玻璃门]他山之石推开大众创业的“玻璃门”

2015-08-20 11:55:33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张加宁 实习记者李佳洋)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已经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那些大众创业的玻璃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业者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机遇,但仍然会碰到不少阻碍他们创业的“玻璃门”。

表面上,玻璃门的存在是政策设计和执行的问题,更深层次,却涉及到政府在大众创业过程中的角色设定。那么如何让政府的钱更为有效的利用?该如何看待创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培育创业者的“创业孵化器”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系列报道《那些大众创业的玻璃门》今天播出第四篇《他山之石,推开大众创业的“玻璃门”》。

问题一:创业启动资金的难题怎么破?

对于创业者,初创时期的启动资金至关重要,很多创业者希望能够申请到政府的扶持资金。那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创业的“敲门砖”通常从哪里来呢?

比尔·盖茨无疑是全球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哈佛休学、创办微软,开创操作系统的新纪元。他的辉煌与传奇,在被后续创业者津津乐道的同时,也像一个远方的标杆,成为无数创业者心中的目标。作为一个被捧上神坛,堪称时代“现象级”的人物,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却说:

比尔·盖茨:在我开始做微软的时候,人家说你是企业家、创业者,我说什么是创业者?我是做软件的。从11岁到17岁只要写什么就是成功的。我觉得既然这么成功的话,就建立一个写软件的公司吧。后来人家说你得雇人、解雇人,还要去做预算、卖东西、做账。慢慢的这些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学起来的。其实一切都是源于我对于软件的梦想。

如果套用一句时下流行语概括比尔·盖茨的观点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过,话说回来,让“初心”成为“现实”才是更为重要的,那么,让最初的软件程序真正变成知名品牌微软的软件产品,当年的“第一桶金”又来自于何方?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黄万盛介绍,比尔·盖茨当年计算机个人化的设想,在融资过程中同样不顺利,最后是由一家美国企业出资赞助。

黄万盛:最后他碰到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叫IBM,IBM说这个孩子不管怎么样,他有这个想法还是应该支持他,所以给了他100万美元,帮比尔·盖茨建立一个实验室,于是有了Windows,有了这个视窗系统。

黄万盛表示,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国家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应该鼓励企业注资创新创业。企业既可以在内部鼓励创新,也可以直接注资外部的创业。

曾经在德国生活过13年,之后回国创业的青岛隔而固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说,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扶持创业的过程中更多是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用市场的手段,比如:风投提高创业效率,完成“大浪淘沙”的过程。

尹学军:他要考虑他的回收率的。那自然而然他就投资很谨慎,他的量是适度的。也没什么走后门的,当然比较公正了。这是根本、让市场自己来调节、政府做一些引导就行,不宜做的太多,没有市场来做调解的话容易造成一些浪费。

问题二:政府支持创业的钱怎么能更有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明确倡导的,大规模的政府扶持资金近年来不断下发,但有时却会出现资金流动中被套利,或者本身政府支持资金门槛过高、创业者无法拿到的情况。究竟怎样才能让政府提供的“希望之火”真正点燃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从世界经验来说,在创业过程中,眼光放长远点,最终还是要靠市场。但就中国现状而言,由于经济形势的压力,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小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当下,政府必要的支持必不可少。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曾经表示,政府主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

曹健林:大赛都有一些风险投资,一些大银行、风险投资紧跟着,凡是大赛获奖者不要任何抵押就能获得投资,在过去三届创新创业大赛中,已经有100多亿人民币的授信跟着这一进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推动有才华的创业者不被埋没,但另一方面,最终大赛的资金如何到位,却还得打一个问号。那么,如果政府提供资金直接送至创业者手中,是否就会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也不然,直接下放的政府资金往往会出现门槛过高的问题,甚至有的政府扶持资金的申领,本身就需要申领者拿到其他投资做保证,这对很多创业初期的人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业内知名孵化器——3W咖啡联合创始人鲍艾乐以近年来她接触到的案例解释说:

鲍艾乐:因为一般政府来说,你去申请他的钱、需要去填很多的表格、要有很多资历的证明。但是对于创业早期的人来说,比如说你还只有三四个人的超小型公司,其实那个时候你是什么资源都没有的。你让他申报填这么多证明他资历的这个本身就是挺不符合他这个阶段的,这会造成可能说政府的这些钱流向了比较符合政府申报资质要求的公司、但是更广泛的面上、就是这些更需要的小型公司他是得不到任何帮助的。

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支持创业者,用起来当然小心翼翼,担心打水漂,想法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创业者需要的又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其中矛盾如何解决?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周自强说,不管是政府主办的创业大赛资金,还是政府直接提供的创业资金,出现门槛过高等各种问题还是中间环节过于复杂,借助民间机构的力量来评估创业者可能会有效得多。

我总体认为,政府还是一个政策的制定,基础平台的搭建。具体到对某一个创业企业的直接资助,其实政府需要花很大的精力需要召集专家去评估那个企业好哪个企业不好,这些都未必最有效率,最有效率的其实是说把这些资助某种程度上和孵化器的运营管理团队挂起来,让们来判断哪些不该选。

鲍艾乐则建议,学生本身接受政府的资金创业,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缺乏经验,失败的概率确实更高些。在她看来,如果大学毕业生希望创业,可以先考虑加入类似于创业孵化器这种机构,积累经验,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中国的学生、我们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应试教育,这样的人你是得不到什么社会的实践,就是一个个很乖的学生。你这样的人去创业、其实创业挺挑战你的心性的,你要去拿到钱、你要去让公司发展,你要让你的团队发展、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其实学生是难以负担创业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的。所以说这就是白白浪费这些人才,所以我所倡导的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加入到这些优秀的创业公司去。

问题三:如何避免“孵化器”变成地产商?

在扶持创业的过程中,“孵化器”被给予厚望,但一拥而上的”孵化器”有的却在拿到了政府支持创业的真金白银后,摇身一变成了地产商,这显然让人大跌眼镜。那么创业“孵化器”究竟该如何发挥作用?

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的孵化器1700多家,有观点认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面积实际可能超过上万亿平方米,相当于三十多座颐和园的总面积。但是在我们之前的报道中,有些冠以“孵化器”、“科技产业园”的项目,却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沦为了房地产和出租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黄万盛表示,孵化器应该是把有创新潜质的青年人请进来:

黄万盛:美国的孵化器是把蛋放在里面,然后给它温度、给它水分、给它阳光,最后它变成一个鸟飞出去了。所以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从创新出发,而不是从企业出发。已经是个企业了,对不起,请你到市场上去打滚,各种各样的年轻人,有很多创新的潜能,可是没有形成企业的能力,资本能力、组织能力都不够,请进来,我们为你服务。

要想让“创业”小鸟展翅高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周自强说,让创业者掌握能够独当一面、应对各种创业危机的方法或许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周自强:联想之星有一个创业CEO特训班,有一个比较成体系的培训,针对初创企业一把手培训,就是说,实际上是很多具体方法交流的沟通。然后你还要能够帮助它变成从像你这样的学习变成他自我学习。

在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创业现状之后,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魏乔认为,在孵化器运作中,美国的创业导师制度对我国的创业孵化器其实有着很大的启发:

魏乔:它其实让我感觉包括投资人本身包括导师本身对创业者的关爱、特别是说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职责、我要去帮助这种创业公司去进行成长,但是很多时候我看到在国内大部分都是去提供联合办公,可是并没有从真正的去辅导创业者如何去突破一关一关的难关。

国内外在创新创业上的经验和做法,无法复制,就像后来者再也无法复制比尔·盖茨的成功一样。同样,一些曾经的经验和做法,也不能够解决我国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遇到的所有现实问题。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国家软实力的时代,看看身边齐头并进的竞争者,看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或许能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多解决问题的视角、思路和启发,共同推开大众创业的“玻璃门”。

原标题:[那些大众创业的玻璃门]他山之石推开大众创业的“玻璃门”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