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国第十届民族运动会给鄂尔多斯留下了什么

2015-08-19 11:1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18日电 (记者 李爱平)18日下午,一批批运动员、裁判员踏上返程之路。中国第十届民族运动会在此间经历9天的“比拼”后,包括小城康巴什在内的鄂尔多斯恢复了宁静。

在康巴什各大酒店及运动员村的“志愿者”们,只待20日最后一批“留守人员”返程后,就意味着这届民族运动会彻底划上了圆满句号。

然而,在划上句号之际,如果回望四年前作为中国非省会城市鄂尔多斯从贵阳接旗,首次举办民族运动会遭遇到的一切,便会发现,一切并不容易。

这四年间,正值国内经济持续下行,昔日的“小香港”鄂尔多斯亦难逃一劫。人力、财力、精力,成为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办会的主要难题。

但鄂尔多斯没有“退缩”,2011年8月从贵阳接旗以来,这四年间他们一直在准备,不仅制定了竞赛、安保、接待、宣传、交通等一系列方案,为了更好地接待来自全国的各民族同胞,该市还率先打造了民族运动会历史上第一个运动员村。

当地政府试图用这样的“努力”,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各界人士,对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重新认识,最终他们赢了!

从9日启幕至今的10天时间里,这座城市彻底“沸腾”。共有全国各地的34个代表团和港澳观摩团的总共8460人参会,其中运动员6240名。有裁判员869人,火炬传递、开幕式、民族大联欢和闭幕式4项大型活动,演职人员约1.4万人;参加开、闭幕式的总人数近7万人,是历届民族运动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民族体育盛会。

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宣传部副部长纪杰峰认为,这9天中,不必说赛场上各项目激烈比拼留下的精彩瞬间,亦不必说上万名志愿者赢得的赞誉,单单从举办地康巴什来看,这座此前被指为“空城”的地方,却“意外”的以其“APKE蓝”、“慢生活”等,彻底改写了外界的看法。

数十名运动员、裁判员及媒体同行,在与记者私聊时均称,这座城市与想象的形成很大反差,有多人表示,要在这里置业。而“不想走,适合度假,宜居”等字眼也不断闪耀在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

这9天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运动员亦充分领略了鄂尔多斯文化旅游业的兴盛。尤值一提的是,56个民族在乌兰木伦湖首次实现民族大联欢、56个民族火炬手首次相聚成吉思汗陵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绝佳题材。

18日下午,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的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坦言,本届民族运动会是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这样的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鄂尔多斯和鄂尔多斯人的发展信心,增强了自豪感,增强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为鄂尔多斯应对经济下行、推动鄂尔多斯转型发展,再铸一个鄂尔多斯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个是有钱换不来的,用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白玉刚认为,此次民族盛会,进一步提升和扩展了鄂尔多斯形象。同时也扩展了鄂尔多斯今后发展的影响,这对于今后鄂尔多斯转型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此次盛会为鄂尔多斯提供了一个宣传的契机、转型发展的契机。

民族运动会组委会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鄂尔多斯市的承办能力面临重大考验。4年来,从场馆建设到赛事、开幕式和闭幕式等活动组织,从代表团接待到饮食、食宿等生活服务,从安保工作到秩序维护、志愿者服务,鄂尔多斯市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付出了辛勤努力。

巴特尔表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以成功承办本届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提高各族群众的体质,传承和繁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完)

原标题:中国第十届民族运动会给鄂尔多斯留下了什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