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困境难解 “老手艺”期待“新力量”

2015-08-18 11:28:06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长春8月17日电(记者刘硕、程大雨)“传承了多年的老手艺,怎么能终结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这是记者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听到最普遍的感慨。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格外关注,但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手工艺“不感冒”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一些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表示,加强融合创新以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或许是“老手艺”吸引“新力量”必须做出的改变。

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恐将“断档”

浪木又被一些人称为“千年水底松”,是长白山脉松花江水系特有的一种木料,由于其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很适合艺术家在原有形态上进行艺术创作。吉林省民间浪木艺术家郝荣田是浪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在他看来,制作浪木工艺品取之原型,看似不需过多雕饰,但却需要非常深厚的艺术积累。

郝荣田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确实有一些人在学习这门民间技艺,但传承不下去的危机感也愈发强烈。“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地方特色技艺,我们成立了松花湖浪木艺术研究会,但400多名会员中,基本没有30岁以下的。”缺少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让郝荣田颇感担忧。

记者走访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发现,很多民间手工艺都正在遭遇传承“断档”的危机。一位石刻技艺传承人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对制作时间长、环境单调的民间手工艺不感兴趣,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坐在案前琢磨工艺,还有人觉得短期内收入低,不少收来的年轻徒弟学熬一段时间熬不住就走了。

一些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技艺只能说服儿女去学,一些人原来定下的“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也基本不复存在,但即便如此,后继无人或传承“断档”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强制推广不如加强启蒙

目前,让民间手工艺传承走进社区、走进校园等活动愈发丰富,意在使更多人了解精美的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承甚至作为创业资本。但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形式虽然初衷是好的,可是强制推广的效果往往并不持久,很容易“雁过无痕”。

从小培养下一代是一些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正在进行的尝试。广东砚台制作工艺师傅陈炳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并不喜欢砚台制作技艺,是在父亲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逐步学习摸索,并且跟着父亲到处走访,慢慢地才觉得这门技艺“放不下”并发展成热爱。

陈炳强说,他现在也在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对砚文化有所了解,并且训练孩子们的绘画基本功,从小培养他们对砚台制作技艺的兴趣,以后再逐步加强引导。“这门技艺是我们家一辈辈传承下来的,要让现在的小孩子不能再靠‘硬着来’,只能让他们从小喜欢,将来才有可能投身这门技艺。”

陈炳强的父亲、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金明说,除了家族传承外,还应该鼓励民间手工技艺多走进社区、学校等场所,加强对年轻人的艺术启蒙教育,让他们产生传承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欲望。

融合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江西景德镇青年陶瓷艺术家徐超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承离不开融合创新。徐超便是融合创新的实践者。

记者看到,徐超的“新派”陶瓷作品视觉冲击力相比于瓶、壶、罐等“老作品”明显提升。造型夸张的人偶形象、充满西洋风情的花瓶和几乎以假乱真的水果摆件,制作精细、风格前卫的陶瓷作品更符合年轻人的品味,又融入了西方创作理念,更适合现代家居装饰使用,因此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景德镇瓷板画艺术家魏巍也在传统技艺的融合创新方面做出了尝试。他把西方绘画风格与中国画的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色彩艳丽、图案简约的瓷板画作品,一经展出便获得了很多年轻收藏者的关注,市场售价也比“老派作品”高出一大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认为,当前必须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到传统手工技艺,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老手艺”才有可能在不断传承中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丰富。

原标题: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困境难解 “老手艺”期待“新力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