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城市“几年一涝”变“一年数涝”探因

2015-08-17 23:55:34 来源:SRC-1998243263

评论

长江商报消息近8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看海”蔓延至西安等西北地区

□本报记者 徐靓丽

重金治涝却收效甚微,城市逢雨必涝俨然成了难以打破的怪圈。

“今年上半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的城市淹水深度超过半米。”8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不仅仅是大城市逢暴雨就“看海”,这一趋势也开始慢慢向中小城市蔓延。

事实上,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各个大城市出现“看海”的苗头后,广州等地的城市管理者已经投巨资开始建设地下管网,但每当再遇暴雨,依旧难解尴尬。为何各大城市重拳出击后依然“雨考”不断?

日前,王浩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了导致城市“看海”的五大因素。

大城市“一年数涝”

7月23日,湖北省会武汉市遭遇大暴雨,创下1998年以后同期单日降雨量最高纪录。

受降雨影响,截至当晚18时,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进港航班剩103班没有到达,出港航班剩96班没有起飞。武汉市交委、武汉市公交集团宣布,因多地渍水,32条公交暂时停运,轮渡、汽渡全部停航,近80条公交受影响绕行其他线路。当日14时10分,因雨势过大,城市路面积水涌入轨道交通车站轨行区,为确保轨道交通4号线运营安全,运营公司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切断王家湾站区间轨道供电,临时改变运营区段;14时10分暂停黄金口站—五里墩站区间运营,由武汉火车站到黄金口站变更为武汉火车站到五里墩站小交路运营;16时20分已恢复正常运营。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07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内涝。

王浩表示,住建部2010年对中国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显示,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62%,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内涝灾害。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就有137个,多数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成“一年数涝”。内涝灾害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城市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的超过90%;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长江商报记者对2007年以来的城市“看海”现象进行了梳理。

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遭遇特大暴雨,市区平均雨量134毫米,致使南部城区形成了类似山洪性质的街巷洪水。市区积水1米以上的路段达51处,部分低洼地段最大积水深度达4米,个别坡度较陡路段水流流速达3米/秒以上,造成26人死亡。2010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天河地区3小时降雨接近200毫米,远超排涝体系排涝能力,超过排涝标准的雨水全都往低洼地区汇集,造成低洼地区受淹,影响城区正常运行,导致6人死亡。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持久的一次强降雨,造成79人死亡,导致山洪暴发、京广铁路断运,京港高速最深积水达6米,城区交通瘫痪、车辆被淹、供电中断等,160万人受灾。2013年9月11-13日,上海暴雨,近3年来首拉最高等级红色预警,地铁进水、小区积水、40多条道路积水超过50厘米、交通几乎瘫痪。2014年3月31日,深圳市首场暴雨造成市区内涝200处,局部地区积水深度超过1米,2人因灾死亡,30日傍晚至31日凌晨全市平均降雨125毫米,最大累计降雨达318毫米,红树林站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15毫米,是气象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值。

逢雨“看海”向中小城市蔓延

“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散、从南方城市向北方城市扩散。”王浩介绍,“看海”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不仅仅是大城市逢暴雨就“看海”,这一趋势也开始慢慢向中小城市蔓延。

仅以2015年为例,7月2日13时10分左右,四川省梓潼县城区突降特大暴雨,造成城区部分地段积水,其中阳光新城商住小区及其东西侧的顺河路、河堤路较为严重。有市民网友在网络发布积水照片,称“到梓潼看海”。据梓潼县气象部门测算,该次降雨从13:10持续到14:21,降雨量达到68毫米,且较为集中。

7月29日傍晚6时起,云南省昭通城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暴雨夹杂着冰雹,造成道路积水、商铺淹水、群众被困和大面积停电。

8月3日,山西省晋中市大范围遭遇暴雨袭城,导致多路段严重积水。3日8时至17时,全市大的降水量出现在榆次区和昔阳县,其中,榆次区累积降水量59毫米,昔阳县54.7毫米,达到暴雨级别。在当日午间到晚间的时间段里,安宁桥、大同桥、迎宾桥、正太桥以及锦纶路上跨安宁街的高架桥下均积水为患,多辆轿车闯行失败沦陷其中,交通一度瘫痪,被交警部门临时封闭。

重金治涝并不能短期见效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实际上,在各个大城市出现“看海”的苗头后,城市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内涝的严重性,追责、投巨资建设地下管网成为了优先选择,但每当再遇暴雨,依然出现了尴尬。

以武汉市为例,2011年6月18日暴雨导致城市“看海”后,7月21日,武汉市纪委通报,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姜铁兵,因“对全市防汛排渍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不力”、“对东湖排渍不力问题负重要领导责任”被行政警告。同时,该局副局长王洪胜被免职,排水设施监督管理处处长熊伟才和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分别被行政撤职和行政降级。

当时,全国从南到北,20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渍水。武汉第一个启动问责,其力度之大,震动全国。除了追责,当年12月底,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让城市排水能力提高1/3。2013年6月,在武汉市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市政府承诺准备通过3年努力,投资130亿元,实现在日降雨200毫米以内、小时降雨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然而,今年7月23日的大暴雨后,武汉市内高峰时段出现65处渍水点,二环线、姑嫂树、杨汊湖、雄楚大道等25处道路交通断绝。

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广州市,广州市民称,2007年之后,由于政府开始大兴工程,部分区域遭遇渍水就未间断,2008年开始广州市投巨资治水,但城市在暴雨后依然免不了“看海”。 2014年广州拉开继亚运后的第二轮治水大幕,到2030年,广州将分3个阶段在防洪、排涝、河涌治污等多方面发力治水,要求广州20年至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但今年5月4日的暴雨后,部分区域仍然难以幸免。

五大因素

导致城市“看海”

王浩认为,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内不透水路面增加,这是中国城市出现内涝的第一大因素。经过专家试验,正常的地表在面临降雨时,40%的水向上蒸发、50%的水向地下渗透,只有10%的水会通过地表径流流走。而在城市中,75%-100%的地面不透水,直接导致降雨时30%的水向上蒸发、15%的水向地下渗透、55%需要通过地表流走。

城市“雨岛效应”则是第二大因素,随着城市高楼增多,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王浩表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不足是城市内涝频发的第三个因素。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导致低洼地区的暴雨洪水积水严重积水。不仅如此,城市内排水系统(管网)与外排水系统(河道)衔接不协调,存在瓶颈、卡口、甚至“断头管”现象。例如北京丰草河河段排涝标准没有达到20年一遇,“7.21”洪水时导致河水顶托倒灌。

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成为城市内涝的第四个因素。下凹式立交桥、深槽路段、地下通道等易涝设施增多,这些设施往往处于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上,一旦出现内涝,极易出现交通系统的整体性瘫痪,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

此外,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多数城市排水管网淤塞严重。马路清洁工经常把灰尘、垃圾等扫入排水的“雨篦子”,导致本来标准就偏低的雨水管网被淤塞70%-80%,直接影响排水效果。

城市“看海”录

2007-2013年

超过360个城市内涝

内涝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城市占74.6%

7月23日,一场暴雨后,武汉市武昌区杨家湾附近的积水严重。本报记者 孙辰 摄

原标题:城市“几年一涝”变“一年数涝”探因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