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俊波调研养老社区 力挺“保险+养老”
2015-08-17 17:58:46 来源:中国广播网
项俊波这次调研,透露出的信号,让人们对养老社区的兴起充满期待。不过,调研细节也引发大家对两大焦点问题的关注:第一、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社区?第二、未来的养老社区到底应该长啥样?
毫无疑问,从居住环境、服务质量来看,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无疑是当前养老模式中比较让人满意的。但是,也有人算了一笔账:要入住这里,需要交纳200万的保险金,相当于每天至少需要230元,一个月近7000元,如此高的费用,显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承受。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坦言,现在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机构,开发的基本都是高端养老社区,面向中等收入人群的养老社区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高端养老社区收费高,收益可以很快回笼。
郝演苏:高端比较容易操作,对于商业机构可能很容易回笼资金,运作起来商业价值比较大,保险行业短期行为比较多,长期的考虑不是太多。
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老人还是偏向于居家养老,进入养老社区的需求还不是那么强烈。他所在的保险学院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很多老人75岁之前都原因居家养老。
郝演苏:我们保险学院的学生在一些相关社区进行过相关调查。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身体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善。75岁以下的人群退休以后,很多人退而不休,包括在家里面带孩子,包括做一些临时的工作,道理都是一样的。
养老社区是蓝海,保险机构还需“风物长宜放眼量”
数据显示,未来25年,70岁以上的老人要增加一亿多人,这也意味着,养老社区将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保险机构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郝演苏认为,保险机构应该做出长期考虑,针对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人群推出长期的养老保险产品,而不是只看到短期收益。
郝演苏:按照国十条,保监会监管保险行业,应当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长期的产品,事实上一个劳动者三十五岁到四十岁,收入相对稳定,这个时间劳动者,做出未来的养老安排, 工资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作为养老储备,保险资本运作,保单三十年四十年也能获得很好的商业利益,应该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作为结合。
郝演苏说到的这个长期保险养老产品,就包括针对当下四十岁左右人群推出未来的中端养老社区。但是,对于这一愿景,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有些担心,他指出,我国保险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任度还有待增强,这一点,需要建立有第三方机构监督的机制。
王国军:怎样去建立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一定是有第三方来监督,保证各种各样的保险公司不至于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的措施,使老年的养老和想象的差距很大。
另外,从目前来看,不管是保险机构,还是一些投资公司,进入养老社区,主要都致力于养老地产。实际上,养老社区包括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直到日常起居,应该在服务上多做文章,不只是卖房子那么简单。郝演苏认为,小城镇建设给养老社区发展带来机遇:
郝演苏:可以开发出养老社区,这个不是纯粹养老院,也是居家养老模式,小城镇建设中,如果用这个契机,开发成片的,有中学有小学,六十多岁的人群有很多知识技能,对当地小城镇服务,教育的资源安排,方便老人随时回城,儿女也可以去度假,养老模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养老院,养老社区是可以生活的。
险资服务养老业,已投入近200亿元
记者获悉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国寿集团、人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生命人寿、合众人寿,还有前海人寿等九家保险公司,以投资外的计划投资25个保险养老社区,计划投资的总额是612亿元,现在实际已经投的是199亿元,初步设计的床位,就是养老的床位是33559张,大致是33600张床位。泰康北京的燕园,包括合众人寿武汉的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
项俊波力挺“保险+养老”
项俊波表示,保险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进一步发挥行业自身优势:
一是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是为各类养老机构提供风险保障服务;
三是发展老年人医养结合综合养老保障计划,积极发展面向老年人的医养结合保险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养老、康复、护理、医疗等保障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此外,项俊波还要求保险公司完善养老社区建设:
一是要做好统筹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维护行业形象,使保险养老社区成为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三是狠抓服务能力,为老年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四是要高度关注风险,建立保险业务经营与养老社区运营的风险隔离机制,切断两者间的风险传递。
原标题:项俊波调研养老社区 力挺“保险+养老”[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8-17)项俊波力挺险资服务养老业 已投入近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