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尘埃落定 上榜作家最年轻51岁
2015-08-17 17:06:21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丁飞、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被称为“史上角逐最激烈”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经过六轮投票,王蒙的《这边风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长篇作品最终胜出。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我国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
根据此前公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此次共有252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比上一届多出了74部。其中,王安忆、贾平凹、严歌苓、韩少功都曾被认为是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五部获奖作品何以从百部作品中突出重围,最终捧得国内长篇小说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作家对他们的作品又如何评价?
从1982年首届颁奖算起,茅盾文学奖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有人评价,近三十年来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几乎都在“茅奖”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在获奖的五部作品中,《这边风景》是 “文坛高龄少年”王蒙79岁发表的。作为曾经入选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届矛盾文学奖的“老选手”,《这边风景》终于结束了王蒙在茅盾文学奖上的“陪跑之旅”。
小说讲述了60年代新疆伊犁一个维吾尔村庄推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背景下的故事。王蒙曾深情诵读书中的情节,即便当时的政治运动再严酷,生活仍然在继续,艺术和文学也仍然在场。
事实上,《这边风景》的手稿曾经尘封三十多年。王蒙回忆,这篇小说最初写于1974年到1978年,由于一些原因,这部作品被长时间的堆放在王蒙旧屋的柜子上。直到2012年,王蒙才重读旧稿,那感觉就是“好比是79岁的王蒙看到39岁的王蒙”。
王蒙:在文革当时,政治上太敏感,这么写怕有毛病,那么写也怕有毛病,现在呢,就可以静下心来真正把他当做一部小说了。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小说《繁花》,被称为“近年文坛最美的收获”。对于获得茅盾文学奖,金宇澄曾说,没料到这么受欢迎。
金宇澄:为什么我要做一个沪语思维的上海小说,就是要把里边外地朋友看不懂的上海字全部去掉,所以《繁花》里边没有“侬”这个字,“侬”在上海话里就是“你”,也没有“他”,比如说“伊”,这个字也没有,那是为什么,如果我是上海人,我打开一本书,里面都是“侬”“伊”,这本书我相信上海人都不想看,因为我们都受普通话教育。把它做成没有上海字的文本,会使很多外地朋友对上海有了解。
2012年,《繁花》被连载后引起轰动,得奖无数。此时金宇澄已经60出头,金宇澄笔下的上海,不同于张爱玲也不同于王安忆,只在乎市民细节和市井故事。他说“有人反对为读者写作,认为应该为内心写作,或者为理想写作,但我认为,作者就该为读者写作”:
金宇澄:我一直以为上海像一个金字塔,他的顶端经常被照亮,这个金字塔指的是旗袍啊百乐门这些,但是这个金字塔的底部,这个基础部分一直在黑暗中,一直没被照亮,所以我的兴趣是用一个不同的立场,能够看一下普通人是怎么在上海生活的。
在这届茅奖中得票最高的《江南三部曲》,是作家格非历时十几年完成的长篇巨作,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再到当下,一路挥洒,描绘一百年来中国南方知识分子苦苦寻找桃花源的精神轨迹与困境。格非说,文学要反映现实,但更重要的责任是去记录一个时代中各种各样的人,记录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过程。
李佩甫的《生命册》,则是一部自省书。书中,有城市和乡村变迁的轨迹,更有变迁中人性的裂变和生命的真谛。
作家苏童得知“获奖”的时候,他坦言“有点焦虑,毕竟自己还是很想得这个奖的”。苏童的《黄雀记》,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也是关于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的故事。
在上榜的五位作家中,最年轻的格非51岁,最年长的王蒙81岁,两人相差30年,而在本届茅盾文学奖入围的252部作品中,还有乔叶、徐则臣等70后,以及一批80后的新面孔作家。进入第33个年头的茅盾文学奖,仍在见证文学的“力量”。
原标题: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尘埃落定 上榜作家最年轻51岁[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