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一幕幕难堪让随母乞讨的孩子会写出啥样作文?

2015-08-16 11:3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

童年白纸何以写 李法明 画

暑假,意味着自由嬉戏,看游云容与,观水波滟潋,意味着童年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然而,在有些孩子眼里,却是一幕幕难堪的经历。据媒体报道,暑假以来,北京多条地铁线路儿童乞讨人员大增。根据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的消息,暑假期间乞讨人员中大多数来自甘肃岷县,且多为90后母亲,她们四肢健全,在暑期时间利用孩子组团行乞以博取乘客同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朱子曰:“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乞讨也许不必然牵扯到耻辱,但是,真正的耻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将孩子作为谋生工具,而非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利用孩子选择能力的欠缺,诱导或者逼迫他们去做有失尊严、让幼小心灵蒙尘之事。

垂髫稚龄不谙世事就参与乞讨,意味着什么?放下尊严,伸手要钱,足以让他们今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走偏:不顾尊严沦为何物,以为这个世界可以不劳而获,以为颜面在利益面前不值一哂,不再相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转而堕入父辈命运的恶性循环;而乞讨过程中遭遇种种冷漠的拒绝、鄙夷的目光,很可能铭刻在他们记忆深处,或许会在他们幼小心灵种下一颗不健康的种子,这颗种子渐渐长大,会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美好隔绝开来,激发他们对现代城市以及他人的排斥乃至仇视,他们对爱和人生的理解将一步步进入歧途。

据媒体报道,乞讨的孩子中有不少小学生,一天乞讨的生活结束后,薄暮依稀中,他们还不忘一笔一划写着暑假作业。不知道他们写自己的暑假生活,作文中能写出什么?可以想象的是,难见童年的快乐与对美好事物的描述,流淌着难言的悲伤。

前几天,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在网上流传,从媒体的报道中人们看到,让木苦依五木最伤心的不是贫困,而是失去父母之爱。孤儿怀念着父母健在时的温暖,那种温暖是孩子保持善良品质、充满希望前行的精神支撑;而比起失去父母后茕茕孑立、孤苦无依,更绝望的孤独是父母健在却感受不到爱的温度。

有种论调是这些带孩子乞讨的父母似乎有情可原:乞讨能为孩子带来稍微宽裕点的生活。但是,这样的辩护苍白无力,家庭困难绝非监护失职的辩护词,即使贫困面前,父母也并非无可选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怎样的爱才是“为之计深远”,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成人必须用心思考的。

拿什么拯救这些孩子正在消逝的纯真?冰冷的拒绝、简单粗暴的驱赶,可能会“逼”他们提早返回家乡,却于事无补。面对乞讨的孩子,需要唤起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之心;而面对监护失责的父母,是否应该探讨,法律应该给这样的家长以什么样的惩罚?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是否有亟须健全的地方,以庇护这些孩子及他们的灵魂?

此外,当带孩子乞讨不是贫困家庭的个别行为,而是一个镇、一个县的普遍做法时,是不是当地政府有失职之处?政府主导、社会公众群策群力帮助当地农村脱贫致富,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唯有如此,才有希望还给伸出手乞讨的孩子们一方安静的书桌,一个美好的童年。(关越)

原标题:一幕幕难堪让随母乞讨的孩子会写出啥样作文?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