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战士训练遭雷击负重伤 作战靴被击穿
2015-08-16 05:58:35 来源:中国广播网
白金10分钟
雷击事件发生时,两个旅级部队正在进行“红蓝对抗”,野战医疗所在泥泞中转场。
军医们赶到现场大吃一惊:超强的电磁波造成战士神经系统紊乱瘫痪,巨大的雷电能量甚至将电话线中的金属丝、绝缘皮及周边石块泥土高速投射,击穿了战士的装具、衣物和作战靴,打入肢体,造成严重的复合性损伤。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疗科长张宏雁介绍说,雷击伤在医学上也属极为罕见的伤情,此次又兼具有高原高寒、突发批量、复合重伤等特点。
而且对于30多年未经战事的解放军而言,演习通常不会出现真正的伤亡,有时演习进入自救互救科目,也就是开关医药箱而已。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卫勤办公室主任马炬说,遭遇雷击后,一名战士当即出现昏迷、全身麻木、心跳呼吸骤停。一名刚刚接受过西南医院战地自互救培训的卫生员果断给予肾上腺素肌肉注射,为后续救治赢得了极为宝贵的“白金10分钟”。
在国际军事医学领域,美军提出“零伤亡”和快速后送;以色列提出“兄弟的守护者”(My Brother’s Keeper)观念,将医护力量尽可能靠近前线。
大量急救实践表明: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有一半能转危为安;4至6分钟复苏者,仅10%可以存活;超过6分钟,则存活率仅为4%;而10分钟以上几无存活可能。
距离解放军上一次高原环境的边境反击作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对于演习场上的解放军官兵而言,在攻防战术上下的功夫远比自互救多得多。而这一代军医,也像是只有知识储备、没有实战经历的实习学员。
西南医院培训自互救技术,在基层官兵中授予“培训导师(小教员)”和合格学员192人。报名时很多部队的卫生员、战士都显得很不情愿。而雷击事件后,第二批自互救培训班即刻火爆。
黄金一小时
张宏雁回忆,在对伤员进行抢救复苏的同时,开展了心电、超声等一系列检查。在一小时之内的有效处置,阻止了伤势恶化。
地处高寒山地的边境自卫作战卫勤保障,历来是解放军保持战斗力的难题与重点。而当军队建设进入信息化,“高原边境纵深联合反击作战要求,必须形成‘动中保’、‘救治链’的新思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副院长陈虹说。
根据作战要求,“动”是指充分适应高原快速机动作战特点和高原战伤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卫生勤务保障。
“链”,则是指涵盖战役全纵深的战场急救、跟随突击群前出保障、批量伤员阶梯救治及持续性空运后送的全维度救治链。
“特别是要跟据作战的具体情况,建立机动跟进能力强、战伤救治效能充分、信息化及远程会诊全面支持的战术卫勤网,为部队提供战斗力全维保护。”陈虹总结,“简单来说,就是军医们要围绕战情伤情动起来,医疗所要把各项救治要素链起来。”
“3名伤员是典型的多发伤、复合伤、危重伤,谁碰上都怵头。”马炬说,野战医疗所立即向总后卫生部申请卫星信道,与远在重庆的西南医院本部骨科、烧伤、脑外、急救等多名专家远程会诊。
当晚,军医们在接近零度的寒风冷雨之下,靠自行发电的昏暗灯光,连夜展开了清创缝合手术乃至心理干预等一系列紧急治疗。
前后一条龙
西南医院野战医疗所是全军第一批建成的医疗所,也是军队野战医疗所训练标准制定单位。2014年,他们曾在海拔4600米的地区与部队进行了为期4个月急进高原的联训,攻关信息化条件下的高原联合反击作战卫勤保障。2015年是跨省陆路机动到海拔3700米的高原训练基地参加联演联训任务。
在他们的帮助下,各部队实现了急进高原的“三零”:零严重高原反应、零明显心理疾患、零重症伤病减员。
而在野战医疗所背后,是完整的“一条龙”支持。
雷击发生第二天一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飞行救治队就赶到了高原。
飞行救治队成立于2013年,参加过国内许多重大抢救任务,如2014年2月的昆明森林大火、贵阳公交车燃烧以及2014年8月的昆山爆炸伤救治。
受限于高原现地条件,三名战士自空中转运回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本部,伤情已得到控制。
陈虹说,在整个救治过程中,通过士兵自互救、医疗队现场急救、远程会诊、专家驰援、借助地方诊断设备、适时空中转运等措施,每一步都和前期高原作战的战救设计相一致:官兵自救互救的训法抓住了“白金10分钟”,野战医疗所多管齐下的救法赢得了“黄金一小时”,多重保障手段形成了“前后一条龙”。
原标题:3名战士训练遭雷击负重伤 作战靴被击穿[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