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校园杀手”们背后的故事

2015-08-15 11:28: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国青年网8月13日电 两年前复旦投毒案被告林森浩的死刑还没有定论,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斯达也成为一起校园杀人事件的主角。近年来,校园惨案接连发生,引发的人性争议一发不可收拾,杀人者为何如此暴戾残忍地向同窗痛下杀手?

  残杀同窗,别人眼里他们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学生认为关系不融洽,仅有12%的同学对自己的寝室关系表示很满意,28%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近四成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云露被害后,媒体采访了嫌疑人李斯达同学、朋友和同事。与他交往过的人对他的评价不是“疯子”就是“天才”。在他们眼里,李斯达擅长模仿各种音效,弹得一手好钢琴,在拍片方面也很有想法,还写过很多诗歌和剧本。

但是一张手持尖刀的自拍照也暴露了他的另一面,李斯达是个怪人,读书时候挂科不少,裸奔下楼洗澡,在楼道大哭,或突然傻笑,或突然跳舞。同学说他有暴力倾向,在网上发过许多与杀戮有关的宣泄,如“原不原谅是上帝的事情,我只负责杀掉你”,“诛一人,谓之曰凶。诛万人,谓之曰王。尽诛之,谓之曰神。”,“无尽的杀戮”……

“沉默寡言”也是同学对他的评价,这个词与马家爵、药家鑫、林森浩的评价一样。

林森浩一审判决后,复旦大学177名学子写联名信为他求情,同学称林森浩非极为凶残之人,学医的他坚决拒收病人的红包,汶川地震时还捐出了800元,是同学中捐款最多的学生之一。

曾经轰动一时,被称为“校园屠夫”的马家爵,在同学眼中也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他努力读书,却总和奖学金擦身而过;欲加入学生社团,首轮就遭淘汰;很想融入周围的同学中,却插不上话,一直在同学的嘲笑和厌恶中保持沉默。

而驱车撞人后残忍补刀的药家鑫,虽曾拿过奖学金,平时表现也“品学兼优”,但却是一个普通到同学和老师几乎都没有印象的孩子。

压抑的少年时代

\

  家庭暴力的影响。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剥夺他人生命把自己逼上绝路,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戾气何来?

一个自称李斯达小学同学的网友发帖说,他曾亲眼目睹李斯达被父亲暴打到嚎啕大哭,听同学说他在家经常挨打,还有好几次晚上在家门外被罚站。

在父亲眼里,林森浩从小到大特别听话,从未给家里惹麻烦,学习成绩特别好,大人们对他都很放心。但林森浩自述: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允许,成长中疲于学习工作,缺失了对底线的认知。他在成长中发现了这种缺陷,在一封家书里推荐父母和姊妹们读一本叫做《心灵控制术》的书,嘱咐他们克服自身性格缺点,成为精神富有的人。

而药家鑫的成长经历更可以用悲情来形容。从小到大,他的生活里只有练琴,为此挨了不少打。有一段时间,爸爸看他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就把他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外,其他时间都得在地下室里待着。恐惧和孤独包围之下,药家鑫曾多次想过自杀,却始终没有勇气……

不寒而栗的杀人动机

\

大学冷漠症。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斯达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拿到毕业证,同学说,为了找刺激他赌气不去答辩。他说,毕业后,遇事业不顺,钱不够花,就有一些自暴自弃的想法,想约女孩寻刺激。

警方讯问李斯达是否与周云露有深仇大恨,他答:“没有”,只留一句“就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当做一个发泄的点吧”的解释。

这样的杀人动机让人不寒而栗。心理学家分析,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当中,他们往往是把人只看做一个不良的刺激物,觉得只要把这个人做掉了,这个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却不明白生命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对生命的漠视,让药家鑫面对一个车祸后流血呻吟的陌生女子时,第一反应居然是“怕撞到农村人,特别难缠”,在这种意念驱使下对一个只是骨折的女人下车补了6刀直接致死。

林森浩称“投毒只是想要黄洋难受,并没有想要他的命”,可是他是一个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人,他熟知N-二甲亚硝胺的毒性,曾做过用小白鼠试用这种药的试验,甚至写过七篇相关论文。他看到黄洋病痛,因为害怕而不敢承担责任。

当警察问马家爵为什么杀人时,他的回答同样令人震惊:“我打牌根本没作弊,他们说我作弊了”。

因一些小事就将朝夕相处或者素昧平生的生命置之不顾,世上有如此荒唐的谋杀理由,而在这些荒唐谋杀的背后总是闪现着一个更荒唐的成长过程。

世界上比贫穷更可怕是的孤独和冷漠,这些大学校园里的“杀手”在一次次被拒绝中慢慢变异,最终铸成大错。在他们最迷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无法开口求救,于是他们放弃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但暴力不能终结虚无,只会陷入更深的噩梦。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