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校长协会官员点BBC硬伤:未能表达中国教育特点
2015-08-13 14:25: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BBC二台这一纪录片首播引发关注的同时,争议声近来甚嚣尘上。而其第二集于北京时间今天凌晨4点播出。中国老师继续与英国学生“斗智斗勇”。
最新一集的纪录片中,英国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嚣张”,中国老师则依旧艰难维持着秩序。博航特的校领导们决定介入,“此刻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个中式学校办不下去。”校长说。
这一旨在探究中国式教育的研究项目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蒂文·考恩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最初的想法缘自对中国式教育系统的成功抱有很大的兴趣。不过,BBC的这个节目却让人“非常失望”。
今晨,英国全国校长协会中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罗博·坎贝尔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纪录片没有将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其可能带给英国教育改变的可能性表达出来,这也是它的一个硬伤。
权威解读
BBC纪录片有硬伤 并未展现中国教育特点
法晚:BBC这一节目在中国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BBC是在刻意炒作,对此你怎么看?
坎贝尔:就纪录片本身来说,想要博得观众的心,看点就在于这中国、英国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教育体系因矛盾所激起的火花。但纪录片本身过度地渲染了学生的各种行为,以及他们对于中国式教育的不解以及抗拒,夸大了师生冲突、大肆宣传以及比较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优缺点。
其实,进行这个实验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它没有将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其可能带给英国教育的改变的可能性表达出来,这也是该纪录片的一个硬伤。
法晚:中英教育反差真的如此之大?
坎贝尔:在片中,该校的学生被描绘成对中国教育十分困惑甚至于“不屑一顾”的状况,这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大部分英国学生的特性。一方面,可能是BBC一方过于渲染了其卖点。另一方面,也和制片方将实验对象选择在公立高中很有关系。
其实在英国,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的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的质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很多公立高中的管理就相对比较松。而在很多的私立高中里,特别是顶级的私立高中,其管理制度相较于中国式的教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法晚:节目中学生表现是“特例”?
坎贝尔:想要进入顶级私立高中需要通过长期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深入于学生从小的成绩、品德、甚至是家庭背景之中,所以普通学生要想进入这样的高中是不容易的。进入这样的学校,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是非常苛刻的,而具有良好品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们也非常刻苦学习。
而这些学生也是进入英国或者世界顶级大学的主要力量。如果制片方将试验地址选在一所良好的私立学校,那么观众所看到的一切也将会大大不同。
法晚:为何中国式教育在英“水土不服”?
坎贝尔:BBC这一档节目似乎有炒作的意味,但是对于博航特中学以及整个英国的教育界来说,关于中国教育和英国教育的孰是孰非的讨论对整个英国的教育问题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实,英国的教育部门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感兴趣,也想从中吸收一部分好的经验。但是很多时候就像是纪录片中所反映的,中国式教育在英国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显而易见的是,英国教育体系希望他们的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探索、思考的能力,并且不断发展其他方面的技能,这也是英国教育体系主要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中国式教育当中,目前看来这并不是占主要的部分。如果把一切知识、理念、管理模式强加于此前受英国教育的英国学生,那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抗拒心理。
法晚:您对中国式教育的理解是什么?
坎贝尔:穿校服,做早操以及折纸,这能让学生更好地听从老师的话,这样的话,许多原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老师和学校的管理、教导下学习到很多东西。
我对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中国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并不会像英国那样差距如此之大,中国学生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很高。中国教育机构有着一条完整且强大的教育体系,它能让中国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变得更加平等,也让学生能够良好地跟着老师的脚步去学习知识。
幕后揭秘
建议大部分未被BBC采纳 合作大学教授很失望
法晚: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什么会与BBC合作这样一档节目?
考恩:启动这个项目源于一位来自BBC的制片人,其认为这个项目能成为一个很有趣的电视节目。
法晚:你们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考恩:英国的部长们也曾亲自到中国参观中国学校的教育模式,而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因为对中国式教育系统的成功抱有很大的兴趣。
法晚:您认同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吗?
考恩:我认为BBC的这个节目把注意力太过于集中在那些对镜头存在有着明显反应的学生。我很怀疑那些学生们在电视节目中的表现,和其平时在普通课程中的真实表现是否一致。
其实,在平常的普通授课中才容易“寓教于乐”,将教育和乐趣结合。
法晚:为什么会心生这样的疑问?
考恩:对于这项电视节目我非常失望的一点,就是其对中国学校和英国学校实际情况间的比较缺少严肃性。我觉得这个节目展示的中国式教育一定程度上带有讽刺的形象,并且许多特性、特点遭到了简化和夸大。
法晚:你们没有进行建议或者纠正?
考恩:我们只是将中国学校所发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给BBC,与此同时作为提供建议的顾问,但我们大部分的提议并没有被采纳。
校长说法
收到中国教师来信 称自己很喜欢这些英国学生
英国汉普郡博航特(Bohunt)中学的50名初三学生,参与了BBC这一纪录片为期一个月的拍摄。博航特校长尼尔·史端乔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之以所以想参加BBC中国式教育纪录片拍摄,是因为作为一个学校总是希望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水平。
史端乔校长称,我们也寻求提供学生具有挑战性和特殊的经历。这种思路使得我们学校办学上一直如此成功。博航特学校教授普通话已经有20年的经验了,与中国学校也有交流项目,因此我们对中式教育实践、中国历史和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中式教学方式颇具挑战性,因为中国一天的学时比我们长,并且教学方法也截然不同。我们的学生通常上7到8个小时的课,12个小时的课对他们来说难免有点震惊。
虽然学时比以前长,但是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非常享受,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中国教师也一样——我最近联系了其中一个,她写信给我说她有多喜欢学校,喜欢她的学生。她还认为,这一段教学经验也对她有所提升。
纪录片完成拍摄以后,我们将对纪录片中所学的新教学方法展开探索,我相信中国的老师也会同样如此。
BBC回应
没有故意抹黑中国老师 这是一次“公正”的对比
此外,博航特中学还向法晚记者发送了BBC的一篇声明。声明称,这一部纪录片的制作是为了探求中英两国在教学方法上的显著差异。近些年来一些东亚国家学生在国际核心科目竞赛上击败了英国学生,因此我们想试一试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同样适用英国课堂。
而对于“炒作”等质疑,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回应称,BBC这部纪录片全部是真实的记录和呈现。孩子们和老师们可能最开始对摄像机不适应,但是一两天后,就忘却了机器的存在。
“我们称它为设定场景的纪录片。我们会设计场景而且观众完全是意识到构建场景这点的。然后我们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记录真实发生的情况。我们也确信,我们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在为期一月的试验课程中发生的所有事实。”巴格诺尔说:“我并不觉得节目是故意把中国老师刻画成没有同情心的形象,或者故意抹黑中国老师。这是当天的真实记录。相较于刚来的中国老师,英国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学生。她去安慰并不奇怪。”
巴格诺尔称,看完三集纪录片,观众会发现中国老师其实是“非常有同情心”的人物。BBC此部纪录片里选择的中式教育,是比较“典型”和“传统”的。而“刻苦学习”也是中国学生的普遍现象。
巴格诺尔表示,博航特学校和参加实验的中国教师都“卓有成就”。所以确信,这是一次比较“公正”的对比。如果看完全部三集片子。中国观众会感到“惊讶”和“开心”。他透露,后两集里,有更多温馨的场景出现。尤其是第三集。
而在后两集中,第一集里的“残酷”问题,会被慢慢解答和展开:中国老师开始慢慢适应,并开始掌控课堂。也有了跟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记者 李志豪 张洁清 张秀晨 实习生 林麟 赵奇 丘婉仪)
原标题:英校长协会官员点BBC硬伤:未能表达中国教育特点[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