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穷越生”背后的精准扶贫诉求
2015-08-13 13:16:22 来源:新华网
湖北日报讯 □ 杨朝清
这个暑假,留守儿童的话题拉扯着每个人的心。在贵州毕节农村,一个家庭有四五个孩子非常常见。欠发达的经济现状,让农民只能外出打工赚钱。而“越穷越生”,也造成了更多的儿童在留守。
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小型化成为时代潮流;逆流而动的“越穷越生”,通常被解读为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然而,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越穷越生”固然有男孩偏好的影响,也和当下农民的养老困境、成功焦虑乃至权利贫困密不可分。
作为“迁徙的候鸟”,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城市拒绝为他们养老。为了避免出现“老无所养”、“老无所依”,通过“越穷越生”的方式降低养老风险和养老成本,是农民工一种无奈的生存理性。
在阶层渐趋固化的当下,农民也面临着向上流动困难、人生突破难以实现的困境,依靠“越穷越生”来寻求一种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让下一代实现“争上游”的阶层跨越,正是欠发达农村一些农民生育观念偏差的社会基础。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诗里写道:“我们一次次地离开,是为了一次次地归来。”农民工外出务工,说到底是为了回归家庭。可是,“隔代寄养”不仅带来了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难以保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个性发展深受束缚、亲子关系淡漠疏远等负面效应,也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农民工“重养轻教”——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为“越穷越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世界的贫乏和苍白,为“越穷越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于那些资源稀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农村,“授人以鱼”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存生态。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粗放式扶贫即使让弱者在“生活上多一些保障”,也难以让他们“心灵上多一些温暖”,难以改变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当农民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光亮和希望,“越穷越生”终成扩展之势。“越穷越生”的背后,隐伏着农民的利益诉求,有着农民难以言说的爱与痛。不论是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机会和待遇,还是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抑或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只有用精准化扶贫的制度化渠道来消解农民的权利贫困、补齐农民的文化短板,“越穷越生”所滋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原标题:“越穷越生”背后的精准扶贫诉求[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