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四大主体联动推进“一带一路”

2015-08-12 21:56: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

日前,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凤凰国际智库、商务印书馆、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主办的“一带一路百人论坛·首届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来自政府、企业、智库、媒体四大主体的近200名专家畅谈对“一带一路”的期冀,从发展策略、企业“走出去”、媒体传播和智库作用等方面对“一带一路”的落实提出了中肯建议。

全面落实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构想的落地,资金是前提。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提出,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的设立为“一带一路”构想提供了资金的重要来源,“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将成为保险资金投向的重要领域,为“一带一路”创新的保险产品也将陆续面市。在金融监管方面,第十届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的召开,将加强亚洲地区保险监督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进一步防范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亚洲地区相关政策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还加强了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联系,积极推动建立了符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保险监管所需的监管政策制定,有助于形成可借鉴的国际统一规则。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黄道新认为,供销合作社在参与“一带一路”中有其独特优势,但也要积极应对可能的挑战:“海外食品引进来以及国际资本进入农业必将对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对此,供销合作社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深耕农村市场,强化为农、务农、姓农,在农村中站稳脚跟,赢得发展。”

积极促进企业“走出去”

中国传媒发展基金香港区主管梁海明在调研中发现,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六大问题:“一是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中国企业商标在国外被侵权情况非常严重,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警惕商标抢注问题。二是缺乏人才,特别缺乏懂外语、懂管理、懂金融、懂国际市场的领导性的人才。三是缺乏信息,国别研究除了研究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外,也要研究能够决定产业发展前景的细节问题。四是缺乏深度,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并没有扎根当地,从而导致当地政府、企业及民众对中国企业缺乏认同感。五是保障还不够全面,政府对于企业‘走出去’的保障尚有改进空间。六是缺乏自主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地方政府需要在推进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调整本地经济结构:“中小企业‘走出去’以后可能导致地方制造业出现空壳化现象,各地政府应该提前预见并做好应对措施。”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高级副总裁冯晞提出,要打造“中企新印象”:“中国企业要同步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适应、尊重、融入海外市场的当地生态,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建立多方共赢、价值共享的合作平台,实现‘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的‘三步走’战略,担起自身的全球责任与义务。”

用好媒体传播力量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认为:“‘一带一路’一方面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评价多元化,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从不同角度解释说明并宣传,不能用同一个叙述方式讲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是不必过于强调国际舆论作用,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现象;二是要换位思考,关注沿线国家提出的观点和看法。三是要不断提升传播方式,采用更利于他人接受的模式。”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明昊围绕政策传播提出:“‘一带一路’政策传播有四个突出问题——审美疲劳问题、政出多门问题、自我中心问题、空泛化问题。针对这四个问题,要建立四个体系,即多元化内容体系、集约性协同体系、多层次人才体系、资源传播体系。总的来说,政策传播一定要注重心的交流,将重心下移,让民间力量搭建起传播的桥梁;要善于成人之美,从心态上由衷地赞赏其他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要注重精细化传播,用细节发挥传播的力量,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对于在“一带一路”构想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智库要为捍卫国家利益作出贡献。二是智库产业要走出去。因此,首先,智库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外交、宗教、军事等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评估风险,为我国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其次,智库要加强与沿线国家智库、政党的交往,拓展和巩固交往基础。最后,要加强对智库的监管,对思想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落实智库产品责任制。”

(本报记者 杨谧)

原标题:四大主体联动推进“一带一路”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