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和建设解决停车难

2015-08-12 07:20:45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导读】七部委发文支持城市停车设施建设:聚焦停车智能化。《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和建设解决停车难。

央广网北京8月1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城市停车难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北京等很多大城市,乱停车的现象加剧了交通拥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北京甚至计划出台政策,明年可能会实施有车位才能购车。

如何通过更好的规划建设,真正从根上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呢?今天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的消息,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吸引社会资本、推进停车产业化、推动停车智能化、信息化、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

《意见》明确建设重点,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在内部通过挖潜及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增建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意见》鼓励社会参与。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允许对外开放并取得相应收益。

《意见》推动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各地加快对城市停车资源状况摸底调查,建立停车基础数据库,实时更新数据,并对外开放共享;促进咪表停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不同停车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移动终端互联网停车应用的开发与推广,鼓励出行前进行停车查询、预订车位,实现自动计费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因寻找停车泊位诱发的交通需求。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王丛虎就此相关话题做出了评论。

经济之声:停车难、乱停车、乱收费是目前很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对普通市民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乱停在道路两边的车严重影响了出行,这种现象在居民居住区最为常见,还有伴生的乱收费现象也是饱受诟病。根据您的调研,目前城市停车难、乱停车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王丛虎:这个现象的确正非常普遍,甚至一些小城市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方调研,我们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客观原因,车辆呈几何的增长造成了车位不够用;第二个方面,我们本身在硬件设施、整个规划,车位规划和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的控制上显然没能跟上汽车时代的发展。第三方面是管理问题,也即市政管理,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对规划的整体车位的了解。

经济之声:这次《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除了强调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还特别提出推动停车智能化信息化。这其实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把现有的停车资源和需求进行整合调配,建立统一的城市停车调度平台。您怎么看这种智能化对于解决停车难的作用?

王丛虎:通过我们大量的调研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我们的技术上没问题,关键是要跨越各个部门,要整合社会各个主体和社会各个资源,然后让智能化真正发挥作用。我们现在使用高德地图都可以解决道路拥堵的一个环节的问题,它可以识别出哪一条道路拥堵,哪一条道路疏通。

一说起停车难、乱停车,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车多停车位少,比如北京,有人就会说到这样的夸张数字,说的是北京有560万辆车,却只有170万个停车位。但实际上,停车难也和管理混乱、停车位建设不合理有关。按照现在7部委出台的意见,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到面貌一新的这种停车现象?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知名财经评论员刘艳也就此继续做出了评论。

经济之声:按照这次出台的意见,如果我们通过大数据进行一个智能化的管理和建设,据您分析,改造的空间大不大?

刘艳:应该是非常巨大,甚至是前途无量,特别是对于我国中大型城市。所谓的停车难问题其本质是城市资源集中利用的问题。从静态的数字上来看,我们的停车位可能少于汽车保有量,但是停车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汽车在行驶以及停放的动态时间以及空间的这种交错使用的统筹问题。所以不存在说随着汽车的饱和量越来越大,停车难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将管理,特别是城市治理层面上的阵容化管理做到位,推进所谓的产业化,这也是这次新的文件里一个最大的亮点;介入社会资本,市场化的经营,推进产业化,将社会有效资源通过市场的溢价能力以及供需关系的协调能力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各就各位这样一种合理停车的目的。

经济之声:有需求那么就意味着有商机,这次的《意见》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建设停车设施,包括鼓励一些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以及个人,利用自由土地还有地上地下的空间建设停车场,允许对外开放,并且取得相应的收益,您觉得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

刘艳:首先是立法法规层面上,过去关于道路交通,特别是行车问题的规范主要是针对停车收费,以及小区的一些物业规范,但很少有针对停车产业化,包征地的费用以及银行的贷款和税收优惠等,这个层面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第二,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一种更加鼓励的政策,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停车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以及停车场所的开发与建设,甚至可以将原有废弃不用的一些固定资产进行改造,应该说城市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这些民营资本参与进来。

经济之声:如果从国际的视角去看,关于缓解停车难,在整个城市的停车规划和管理方面,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国际上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刘艳:应该还是蛮多的,比如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因为它的整个汽车保有量达到将近8000万辆的状态,但实际它的国土面积很难支撑这种静态停车。但是它在停车管理以及智能化,包括乱停车的监管上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它实行的是比如停车资源的分享化,把很多公共配套的停车场以及商业配套的停车场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这样使得城市的停车位都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违法停车、乱停车这种现象的惩治。

原标题: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和建设解决停车难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