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吃喝新“变种”:开支较大费用分批次报销
2015-08-11 05:23: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年6月17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增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龙增来多次在高档餐饮场所公款吃喝,在公司报销餐费共计400605.7元,其中通过虚开发票多报销费用15.91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无视纪律红线、顶风违纪,违规公款吃喝出现新“变种”。对此,专家指出,治理公款吃喝新“变种”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约谈、抓早抓小,坚持纪在法前,让“吃货”官员无处遁形。
1 违规公款吃喝以新对策炮制新“变种”
在中央八项规定高压之下,一些公款吃喝不是应声终结,而是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性思维,花样不断翻新,钻进“青纱帐”,触犯纪律红线。
近期中央和各地通报曝光了一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不难发现,有的党员干部挖空心思、想尽歪招,炮制出许多违规公款吃喝新“变种”。
——接待地点趋于隐蔽,从原先的高档酒楼、高级会所转移到“土”会所、私人家中、单位食堂、路边小店、农村人家。6月3日,广东省纪委通报,清远市政府一名副市长带领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员一行10人在阳山县开展水利工作调研,当晚在该县七拱镇政府饭堂用餐,县、镇两级有关人员等11人陪同,饮用名仕马爹利洋酒。
——接待对象善钻空子,有些地方假借接待客商和重要外事活动名义,变相同城吃请、随意上烟酒。6月3日,广东省纪委通报,中山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党政班子成员与区属企业联谊聚餐,且全部费用21336元由辖区内私营企业支付。
——私设账目,账外有账,有的单位以个人名义开设银行账户,用于单位违规公务消费。4月1日,湖北省纪委通报,十堰市茅箭区经信局主要领导把从企业争取的39.3675万元私存于账外,用于各项接待、慰问等支出。
——费用报销暗度陈仓,开支较大的化整为零分批次报销,以会议费、办公用品支出、车辆修理费等形式变相报销,甚至“寅吃卯粮”或“卯吃寅粮”。5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报,中国价格协会旅游价格专业委员会委托旅行社组织参会代表到旅游景区,以考察门票定价机制为由游览,并在考察期间用会议费购买白酒供参会代表饮用。6月18日,福建省宁化县纪委通报,县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两次公款吃喝5500余元,开成多张小额发票报销入账。
安徽省监察厅副厅长蒋厚琳认为,在当前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更加隐蔽,穿上了“隐身衣”,躲进了“青纱帐”,要及时研究和发现其新形式、新动向,对新发现的问题保持警觉、露头就打,防止各类作风问题改头换面、“登堂入室”。
2 从官场生态到规章制度,公款吃喝屡禁不绝有多重根源
福建省将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陈显卿表示,违规公款吃喝新“变种”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受利益驱动,这是视纪律红线为儿戏的表现,其危害不容小觑。如果让违规公款吃喝新“变种”继续“任性”,其必然会侵蚀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使其他党员干部心态失衡,毒害社会风气。
“无酒不成席,无席不成事”的吃喝文化,在官场和社会生态中根深蒂固,“酒桌办事”依然颇有市场。然而,除招商引资、跑项目、要资金等公务活动都“必须吃喝”外,由于不良风气多年积累,已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惯性,吃喝既被当做“工作方式”,也被认为是情感交流的“渠道”。
笔者走访发现,多数干部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喝酒少了,身体好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但也有少数干部对公款吃喝减少表示忧虑,认为中国是人情社会,害怕“淡了感情”,被“圈子”边缘化。于是仍有一些干部使用公款进行“横向”、“纵向”各种吃请,乐此不疲。
“干部怕吃喝又怕没吃喝,背后是错位扭曲的价值观。”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说,有的干部和群众把公款吃喝当做摆谱、有面子的表现,实际上不是满足食欲,而是满足心理,深层次是文化因素,是积弊多年的潜规则。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说,违规公款吃喝连着“印把子”,中间有一条权力寻租链条。现在很多部门正常办事流程阻塞,权力垄断、层层审批的格局仍未根本改观,企业、群众办事依然要靠“吃饭开道,喝酒提速”。
“不改变‘酒桌办事’的官场和社会生态,公款吃喝很难彻底遏制。”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当下中国是“求人社会”,求人原因大体有三:资源少、有障碍、需关照。求人方式中,以氛围宽松、礼节得体、啥都能说、距离拉近的“酒桌办事”广受推崇。
目前,全国各地“三公”经费财务公开、发票报销等制度不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对于各单位一把手的权力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支笔”现象依然存在,客观上在纵容着违规公款吃喝。
专家认为,无论公款吃喝转移到哪里,采取多隐秘的形式,最终还是要拿发票报销。财政预算不够严谨细化、对假账审计不力、公务接待缺乏标准和监督,是造成公款吃喝屡禁不绝的根源。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廉政文化教研室主任邵德进表示,关于公款吃喝风的禁令虽多但不得要领、不伤要害,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种种禁令未能明晰违禁处罚条款或处罚过轻,不能击中违令者要害,以致有令难行、有禁不止。
3 划清纪律红线,引导群众监督
用公款,吃不得,也喝不得!消灭违规公款吃喝新“变种”,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近期,多省市列出不准参加的饭局种类、认定大吃大喝的“四看”以及规范领导干部私人请吃的“三约束”,划清了违规公款吃喝的纪律红线,引起各方广泛热议。
权力寻租是违规公款吃喝背后的重要推手,国家应抓住改革时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警告党员干部慎用手中的“决策权”“审批权”等权力,从根本上阻停违规公款吃喝的驱动力。
应继续使用集中检查、专项督查、蹲点暗访等“老方子”,保持震慑。还要完善“三公”经费相关制度,管好“钱袋子”,加大公开力度,从账目上不合理的数字入手,防堵财务漏洞,压缩违纪违法空间。同时,给纪律红线通上“高压电”,一旦发现违规公款吃喝行为,除了惩罚性赔偿,更要给予党纪国法的惩处,明确惩戒标准,增强处罚刚性,回应群众期待。
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周维强认为,遏制公款吃喝缺乏公众参与的长效化治理机制,仅靠党委、政府的监督力量是不够的,管不好、不好管的顽疾也难以根治。
端午节前夕,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上开通“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鼓励群众通过手机照片、视频和文字举报党员干部违纪违规现象,许多网友纷纷点赞。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防止公款吃喝变种,根本的还是要积极引导群众监督,汲取群众的智慧。”福建省尤溪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施剑峰说。
有制度、有督导、有追责、有曝光,在作风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先有明文规定,后有持续不断的检查问责,如此才能形成实实在在的约束和威慑。福建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说:“应加大对一把手的问责力度,落实谁审批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推进‘一案双查’、加大责任倒查,形成震慑,杜绝违规公款吃喝。”(本报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刘应辉)
原标题:公款吃喝新“变种”:开支较大费用分批次报销[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