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发展遇“四困” 解困关键或在理念更新
2015-08-05 14:4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向对基层教改颇为敏感的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最近又揪住了教改中的一个“辫子”不撒手:“初中在15年基础教育中是片洼地。”方展画说,“浙江省在2004年就已经普及了15年基础教育,随着后普及时代的来临,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诉求越来越高。前些年,幼教也是块洼地,可这几年通过政策调整上去了。高中、小学改革也在不断出新,唯独初中,状态始终起不来。”
位于基础教育分流关口的初中,究竟面临怎样的处境?
初中发展面临“四困”
张爱民有12年当初中校长的经历,3年前他接手浙江衢州市常山县一所新建初中。“这是一所撤并乡镇薄弱校后建起来的学校,主要为解决农村孩子进城读书问题。”对于初中学校目前的状态,张爱民一番带点无奈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方展画的观点。
张爱民说,初中眼下起码面临“四困”:一是道路选择之困。在不少人看来,小学可以生动活泼地抓素质教育,高中可以大张旗鼓地抓应试教育。唯独初中,却面临着若生动活泼抓素质教育学校就活不过今天,死抓应试教育又活不过明天的尴尬境地。二是教师发展之困。有人说小学教师的快乐能被人看到,高中教师的辛苦会被人想到,唯独初中教师的辛苦别人觉察不到。在多数人印象里,小学教师活泼美丽,高中教师扬眉吐气,只有初中教师多少显得有点垂头丧气。三是学校价值之困。初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理当承上启下,而现实的处境却是有点不上不下、两头受气。小学常常指责学生在初中学坏了,高中则指责初中没把学生教好。四是学生教育之困。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比较听话,高中生因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不需要耳提面命,唯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向来不好管。
张爱民的一番话引起了不少初中校长的共鸣。地处温州乐清市的盐盆第一中学校长陈建华深有同感:“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校的生源实在不理想。”陈建华调到盐盆一中做校长,他首先考虑的就是想方设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师教起来有成就感,学生学起来不枯燥,有主动性。“这样才能留得住学生。”记得学校第一年招生时,不设门槛把所有的生源都拢来,即便如此,也没有招够学生,陈建华对此记忆犹新。
“先学后教”能否成为解困良方
初中问题有没有解困良方?对此,浙江省教科院在全省部分初中进行了摸底调研,结果发现,一些聚焦课堂教与学形态双向转型、尝试“先学后教”的学校在实践中已经找到一条可行路径。“实际上‘先学后教’的做法并不新鲜。问题是先学之后教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我们希望借此路径研究下去,从此打开缺口,进而寻找到解初中发展之困的突破口。”方展画说。
在方展画看来,解困关键在理念更新,重点在课堂变革。“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是个问题。如果课堂能够把先学的时空打开,让学生的问题成为后教资源,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出来,这就接近了课改的目标,学生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实际上,根据浙江省教科院早先的一项调查,初中教材中20%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70%的内容则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而真正需要教师讲的其实只有10%。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浙江省教科院选定省内6所师资生源一般、学校有改革愿望、校长能够亲力亲为的初中进行“先学后教”机制性改革探索。
地处杭州市江干区城乡接合部的笕桥实验中学就是其中一所。掐指算来,高琼已经在这所学校做了8年校长。8年时间,他把一所底子薄弱的城乡接合部初中建成了一所远近闻名的优质学校。“关键在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师心智模式,改变课堂教学关系。只有课堂真正转变了,轻负高质才能实现,初中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改观。”对抓教学从不发怵的高琼这次启动的是学校全面改革,“学校当然要分数,但更要学生一辈子的健康成长。”
浙江省安吉县在包括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创建小组合作制为抓手的课改已经进行4年,这是一项旨在构建和谐健康育人环境、全面培育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改革。负责这项工作的县教育局副局长蔡洪伟认为,小组合作制是一个具有良性团队力文化的学习型组织,在这里,一切学习任务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高效完成。学习不再是被强制下的行为,而是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
“课改多年,改课程结构内容的多,改课堂方式的少。为什么?根子就在缺乏教育机制支持。”蔡洪伟说,“以小组凝聚力、团队力为基础的小组文化,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肥沃土壤。更重要的是,实践下来,学生明显对学校有了安全感、归属感。”
浙江教科院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事实上,围绕学习任务单、导航单等导学案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对参与实践的6所学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盐盆中学回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陈建华说。而乐清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初中校长谢林也明显感到,初三厌学现象少了很多,学生脸上多了自信。
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
不久前,浙江省教科院召开初中“先学后教”教改论坛,6所先行先试学校在晒出各自“成绩单”的同时,也提出不少困扰和问题:“先学后教”是否适合每门学科?学生课堂自主了,课上不完怎么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还给学生后教师的功能怎么才能不被弱化?教师如何不被变成课堂牵线的木偶?现代工具如何被课堂形态变革使用?
6所试点学校不约而同提出,希望建立合作联盟,彼此分享经验,抱团突破发展困境。对此,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振新表示,2002年开始的全国新一轮课改经过这些年,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尽管教育理念得到改善,但落地的事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必须要有民间的力量往前推进,初中改革可以借此东风,使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张振新希望这股民间探索改革的力量越强越好。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包括初中在内的课改,一定要对互联网给以足够的重视。”张振新说。实际上,作为浙师大附属初中,笕桥实验中学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将理念落地的路径。“出租车行业有了‘互联网+’思维,就成了滴滴打车,银行有了‘互联网+’思维,成就了支付宝。”高琼说,借助这一思路,学校目前正在探索“We—课堂”的教学形态变革,“‘We—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自助、自主和自治课堂,它基于全球资源和国际视野,其内容可以统整、跨界和再造;另外,‘We—课堂’更是‘互联网+’思维下基于‘e—learning’的课堂,是线上线下统整和课堂的无边界延伸,也是大数据、云技术、游戏思维、创客思维的有效使用”。
“我们只是走在路上。”高琼说,因为形成这类课堂形态不仅需要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信息设备的改造升级,还需要技术的正确运用,而目前出现的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都是学校对这种课堂形态的积极探索。对此,张振新的看法是:“好在已经开始,好在学校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记者 时晓玲
原标题:初中发展遇“四困” 解困关键或在理念更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