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开出六张“药方” 科技普惠新疆村民
2015-08-05 11:3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抵达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图为桂东伟副研究员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国家站实验基地介绍绿洲农田温室气体的收集。 张素 摄
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抵达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巴西恰瓦格村。图为该村村民库尔班·肉孜买买提在喂养鹅。 张素 摄
中新网和田8月5日电 题:中科院开出六张“药方” 科技普惠新疆村民
记者 张素
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抵达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巴西恰瓦格村时,库尔班·肉孜买买提正在娴熟地喂养一大群鹅。“今年7月5日刚承包的一批。”他介绍说,这批鹅约有1200羽,送来时都是出生刚十多天的小鹅,“等到母鹅下蛋就可以卖鹅蛋,年底还可以把公鹅卖了”。
在库尔班的身后竖着一块指示牌,写有“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巴西恰瓦格村盐沼地养殖示范基地工程概况”。2013年,巴西恰瓦格村被确定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对口帮扶村,次年3月,中科院新疆分院“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进驻。
库尔班的养鹅场建地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正是由中科院新疆分院援建,经营方式是村委会和承包户。整体建设资金约是20万元(人民币,下同),库尔班承担的不到五分之一。尽管每日需得喂养、打扫、清洁甚为辛苦,他依然干得起劲。
“现在就接到了很多订单,估算下来,养鹅场一年纯收入能有6万元。”巴西恰瓦格村村支书艾力·卡马力说,“好多村民都在看着他(库尔班),一旦示范见效,年底有了收益就入户推广。”
艾力说,在工作组入住前,此处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家庭经济困难的库尔班也无力承担养鹅的开支。如今他们已在规划扩大经营规模,还想结合养殖搞一些旅游开发。
驻巴西恰瓦格村工作组负责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雷加强介绍,“变废为宝”的方法是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工作组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和田地区各村村民增收愿望强烈、致富意识明显、科技需求突出。基于不同乡村位于绿洲的不同位置,也就是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拥有的资源类型,农牧民增收所采取的途径与方式也不尽一致。
由此种种,该项目组在和田地区总结出了6种技术模式,分别是林果加工型、林下养殖型、复合经营型、设施农业型、循环经济型和生态产业型,相当于为经济发展开出了6张“药方”。比如针对墨玉这个核桃种植大县,工作组建议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着手点,增加农民收入。
家住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克西拉克村、61岁的吐尔逊·托合提大叔最近刚了却一桩心事——购买了一台电冰箱。他的银行户头上还有12000元,“吃穿不愁了”。
托合提大叔家中变化即得益于林下养殖项目。2014年以来,他已成功养了两批黑鸡,每次500羽黑鸡带来的纯收入约5700元。尽管从未养过鸡,但村中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解决了托合提大叔的后顾之忧。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利副研究员介绍,墨玉县核桃林下约有6—10万亩耕地不可利用,殊为可惜。为此,他们设计了“林下土地用于养殖畜禽”和“林下耕地用于饲草种植、种养结合”两种途径。“林下场地养殖和田黑鸡项目周期短,技术成熟,养鸡示范每户每期平均增收近5000元。”
此外,中科院相关专家还在恰尔巴格村以水稻田循环经济为着手点,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或在沙漠土地建设温室大棚,比如新疆和田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谐新村就已完成建设1183座温室大棚,逐步投入生产。
雷加强坦言,和田地区仍处于以绿洲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起步和前期阶段,产业基础薄弱、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发育不足、教育培训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该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而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对于稳定农村社会环境和促进当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谈及下一步计划,此间专家表示将持续开展试验示范区的常规管理、数据采集和技术研发工作,初步形成6套适宜于不同类型村农牧民增收的实用技术体系和稳定增收的组织经营模式。(完)
原标题:中科院开出六张“药方” 科技普惠新疆村民[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