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中国新闻奖:168件作品被撤销参评资格
2015-08-03 22:06:44 来源:光明日报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审核结果日前揭晓。在提交审核委员会的856件作品中,共查出300件作品有567处差错,其中168件作品将被撤销参评资格。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具有行业标杆性的示范引领作用。“过去一年,很多新闻单位修改了‘采编校印’制度,加强了新闻队伍的培训,完善了作品评优机制,为今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打下了基础。”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介绍说。
按照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让评奖工作严起来、实起来”的要求,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延续了“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的导向、新闻事实、新闻要素、社会影响以及文字差错、技术问题等进行筛选和把关,让有问题、有差错的作品止步在定评前。
据悉,为了使评奖工作更加规范,中国记协已委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就新闻作品的量化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预计可于明年投入试用。
856件作品、151.5万字、131.7小时音视频……6天时间里,记者全程见证了40位审核委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
数天连轴转,成果不小:在为期6天的审核中,审核委员会对323件作品提出663条审核意见。根据这些审核意见,将有168件作品被撤销参评资格,约占审核作品的五分之一。
继2014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后,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中国记协第二次组织审核委员会对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进行审核。今年的审核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去年就参加过审核的“老人”,以确保规则、标准的延续;另外三分之二的委员是新抽取的,以确保委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本届审核委员会延续了“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进行筛选和把关,用意与上届一以贯之:让因违反《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的作品止步于定评之前。
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在7月14日与审核委员会全体委员座谈时一再强调,要按照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的要求,让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更加严起来、实起来,捍卫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评选工作环境。
树立典范新闻界的好传统回归了
2014年,经过各地三级评选、4次公示后提交审核的742件参评作品,仍有338件存在各种明显瑕疵,87件作品被建议撤销。这在新闻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也是规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引导者。”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向记者介绍说,“一字一句一标点,看的是文字,改的是错误,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气,展示的是采访、编辑、版面工作流程的严,体现的是写作文风的实。一分一秒一镜头,审的是画面,纠的是问题,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尚,展示的是采编制作播报工作运作的细,体现的是思想挖掘的深。过去一年,审核工作发挥倒逼作用,推动很多新闻单位修改了‘采编校印’四审制度,增强了新闻队伍的培训,完善了作品评奖机制,为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创新评优打下了基础。”
作为审核委员会的“老人”,第二次参加审核工作的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卫东教授与几位再次入选审核委员会的委员有一个共同感触:“今年的作品质量大有改观,审读中经常被优秀的作品感动。”而去年的情况是:“拿到作品马上看到的就是问题,一些低级错误很让人恼火。”
一边说着,刘卫东一边翻开厚厚的参评材料,给记者介绍起“接地气”的好作品:“我不只被报道中的人物感动,也被记者的精神感动。作品现场感、感染力强,说明记者真正深入了下去,是用‘脚’写出的好新闻,也说明中国新闻奖的改进真正见了实效。”
通过增设审核委员会、允许自荐他荐、试点教研机构推荐等改革举措,中国记协一方面广开言路,避免了好作品在报送环节被淹没;另一方面加大了审核力度,避免出现“不该评上的评上了”的现象。
田聪明代表中国记协对审核委员们提出的要求很明确:“宁缺毋滥,‘上不封顶、下不兜底’,让好作品有入口,相形见绌的作品有出口。”
严谨公正评出好作品才能增强凝聚力
“这段话一‘逗’到底,句子没有分层。”
“‘攻坚破难’是生造词语,应为‘攻坚克难’。”
“网页专题首页有数处标题漏字。”
“在新首钢现场的广播节目,没有现场音响,很让人怀疑。”
“刚刚还在下雪,现在画面怎么绿油油的了?”
“片中没有对年仅2岁身患耳疾的小男孩进行隐私保护。”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审核委员是何等“吹毛求疵”!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刘小峥坦言自己深受鼓舞,他颇为激动地对记者说:“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记者,以前觉得中国新闻奖高居庙堂之上。现在,中国记协邀请了一些不担任行政职务的编辑记者参加审核,这就是走群众路线,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
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表示:“审核委员会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替定评委员们阅读作品,对每一件作品的决断都要非常慎重,撤销意见要能‘打中要害’。”
正是出于对参评作品、推荐报送单位、作者本人负责的公心,委员们全情投入到审核工作中。
7月15日晚的例行组长会上,一份图表分析报告引发了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原来,为了确定某电视直播作品是否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采用音像资料时长不超过整个作品时长的1/3”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高贵武等第10组的三位委员,详细统计了该作品中新闻核心现场、外围现场以及演播室口播、访谈、预录资料等各类信源的时长与占比,并用柱状图、饼状图做了形象直观的定量分析。
120分钟的作品,一秒一秒甚至一帧一帧地精确统计,委员们忙完已是凌晨1点。
“审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倒逼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连续两年参加审核的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马兴宇表示,“评奖也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用好作品增强新闻界的凝聚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