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黄国梁用邮讲史 方寸之间显爱国情怀
2015-08-03 11:06: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国梁 章荣君 摄
黄国梁设计的明信片 王艺潼 摄
黄国梁设计的明信片 王艺潼 摄
中新网湖州8月3日电 (记者 赵晔娇 通讯员 王艺潼 彭启龙)朴素的装修,敞亮的房间,几盆君子兰安静地躺在窗台上吐纳芬芳,一排排整齐排列着的革命史书散发着幽幽的书香。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正在伏案写作,桌上堆着写满标识注脚的文字手稿材料。一张印着飘扬红旗与游击队之歌的明信片引起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为纪念抗战胜利所设计的封面,像这种将革命历史故事印在邮票与明信片上的做法我已经坚持了近30年,印刷次数也达到了数十万次,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牢记历史并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老人说。
这位老人叫做黄国梁,目前住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米行街河畔居社区,日子过得安详和乐。他以集邮为阵地,以邮育人,立足湖州、面向全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曾携伴跋涉11000多公里送宣传党史,撒下集邮爱国的种子。他是一位新四军抗战老兵,70年前抱着“牺牲一代”的信念浴血奋战在抗日第一线,还曾先后参与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大型战役,荣获三等功、爱国主义勋章等殊荣。他是一位从战争年代里走来的集邮家,几十年来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与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着一名抗日战士的革命情怀。
秘密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
黄国梁从小生长在江苏靖江的小镇上,父母从商家境相对宽裕。但是平静的日子直至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被骤然打破。那时候祖国大片土地相继沦丧,特别是“八一三淞沪战争”日军侵占上海之后,黄国梁所住的长江之滨苏中靖江县西来镇也被日军包围。“当时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他们所到之处要求所有百姓要向他们恭敬地鞠躬,否则就要被砍头,我不想当亡国奴!”老人回忆起往事愤慨万分。
在家乡人民蒙难受辱的日子里,当时只有14岁的黄国梁就萌生了从军抗日救亡的思想。有了这个信念,这个少年就开始接触革历史史书,结交有志之士感受革命精神。1940年黄国梁家乡作为上海及江南来往新四军的交通、转运站点,经常有来自上海的进步青年、学生、工人,知识分子秘密地经过此地。
由于有共同的抗日语言,他先后接触了许多文化战士和党的地下工作者。他家中也逐渐成了进步书刊、军需物品的临时埋藏点和南来北去人员的联系、落脚点。他也常到十多里外的游击区,观看新四军剧团宣传抗日的露天演出,并且在革命书刊《新人生观》、《大众哲学》、《苏联文艺》等的熏陶、指引下,秘密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
别亲离乡正式走上卫国捍家之路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被围歼的噩耗传来,黄国梁读了地下党员朱荣同志给的《皖南事变面面观》和《西行漫记》等书后,内心澎湃不已,他认识到延安这一抗日指挥中心才是热血青年的去向。1941年的下半年他摆脱了家庭的羁绊,抱着“牺牲一代的精神”,用了寓意七七抗战的“戚岌”之名,踏上了“卫国捍家、从军抗大”之路。
他离家之后父亲曾遭伪军逼打、敲诈,家里几次派人到解放区找他回去从商,总被他“坚持抗日”的信念而拒绝,直至战争取得胜利黄国梁才得以与家人重享团圆。“那时候祖国和百姓需要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去啊。”老人激动地回忆道。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生活的日子里,黄国梁与来自工、农、商、学的男女青年一起,脱去长衫、裙、袍和洋装换上粗布的灰色军装,在紧张的军政训练和嘹亮的抗日歌声中受到锻炼和培养。他们在艰苦的日子里苦中作乐,常把吃的玉米粥戏称为蛋炒饭萝卜干,睡的草杆地铺叫钢丝床,身上的白虱命名为革命虫。
回忆起当时战火纷飞年代里真挚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时,这位老兵不禁红了眼眶:“那时候日寇扫荡村子,举着钢枪威胁村民交代出我们的身份,他们会把我们藏在草垛里、芦苇荡里,宁死也不松口。”
退休后寓史于邮宣讲革命历史
经历过峥嵘岁月的黄国梁晚年生活平静安详,退休以后黄国梁就一直想趁有生之年为社会发挥余热。在满腔热忱与政府的支持下,中国首个老干部集邮协会成立并邀请他担任主席。
协会成立后,他秉承着“以集邮为阵地,集史于邮。以邮育人,立足湖州、面向全国,宣传党、军光辉历史,增强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宗旨,先后发起和倡议纪念革命历史之日活动有30多次,近30年中他以“戚岌”为笔名设计纪念重大历史活动中的明信片与信封,多年来“借邮集史,用邮讲史”。为了追怀往事,宣讲革命历史,离休后他还特地将二十多年收集各地的革命历史封片编成《霞蔚——追怀近代革命史》,著有《追怀抗日战争,弘扬爱国精神》等20余篇论著。
现已逾耄耋之年的老人面对世事淡然处之,但是那颗爱国之心却依旧炙热。他也将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融入进儿女的成长教育中。“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应该被永远地传承下去。”老人坚定地说。(完)
原标题:抗战老兵黄国梁用邮讲史 方寸之间显爱国情怀[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