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土豆不当粮"!小土豆如何在中国逆袭成"粮"?
2015-07-31 16:22: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魏梦佳)数百年来,土豆一直是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然而,今年以来,随着我国提出将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让其逐渐成为主粮作物,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起眼的土豆开始走到台前,备受民众和外界关注。
28日至30日在北京延庆举办的世界马铃薯大会上,众多薯业专家和企业表示,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还存在良种缺乏、生产和利用水平偏低、加工成本较高等诸多短板。要让土豆真正从“菜”到“粮”,还需要付诸艰辛努力。
土豆当粮,是不是粮食不够吃?
今年初,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计划让这一平价、家常的食材陡然间“身价倍增”。此届世界马铃薯大会期间,农业部再次表态,将加快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化开发力度,推进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使马铃薯再受关注。 相关专家认为,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背后,可能是我国千百年来粮食安全格局的重大改变——马铃薯或将成为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品种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品种。关注的同时,不少人也心生疑问:把土豆当粮,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已不够吃?
其实,农业部数据显示,近10多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应充足。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达到创纪录的60710万吨。尽管仓满库盈,但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推进等因素都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未来粮食供需形势仍不容乐观。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
在粮食刚性需求下,具有适应性广、耐寒耐旱、省水省肥等多种优势的马铃薯得到青睐。去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570千公顷,鲜薯产量9500多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已成为全球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根据农业部计划,今后将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前提下,使马铃薯面积扩大至1.5亿亩,亩产量提高至2吨以上。据预测,未来马铃薯成为主粮后可提供4000亿斤的粮食供给。
“马铃薯除了适应性强、耐饥饱外,相比其他任何粮食作物,营养也更为全面、均衡,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大量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马铃薯研究专家谢从华说,“让马铃薯成为主粮,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还能让人们吃得更健康。”
从副食到主粮,土豆还要过几道关?
从副食到主粮,意味着要将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涉及到马铃薯育种和主食化产品研发、栽培生产和加工工艺研发、质量监控体系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还在多方面存在较大制约。
首先,良种缺乏,适合加工全粉的专业种薯少且质量不稳定。
马铃薯全粉是马铃薯经脱水干燥而得的“全营养粉”,相当于马铃薯的“面粉”,是营养全面、易储存的优质粮食,可15年不变质。然而马铃薯虽品种众多,却只有少数干物质含量高的才可加工成全粉。
“多年来我们吃薯片、薯条都是进口,国内做不出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不行。”国内最大种薯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董事长梁希森说,“再好的品种,种上两年都退化了,因此需要通过科技研发不断培育出一代代优良种子,才能提高产量。”
据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调查,目前我国的马铃薯品种只有少数几个适宜特色的主食化开发,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专用品种依然是国外引进品种一统天下。而不同的主食化产品对马铃薯品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培育出更多不同生态类型的、适宜不同主食化产品加工的品种才是关键。
其次,相比其他主粮作物,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偏低,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
一直以来,在种植上,为给其他主粮作物让路,马铃薯多种植在欠发达地区,农户们多利用“边角地”散种,规模小、产量低。而马铃薯的加工、仓储及高端市场化环节也处于粗放发展状态。
谢从华说,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马铃薯规模化工业生产率平均为50%-60%,而我国仅5%,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比例较少,其中大部分加工成了低附加值的淀粉,加工转化率较低。
此外,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也是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据调查,以馒头为例,同样制成全粉,土豆全粉的价格是小麦粉的4至5倍多。如不考虑馒头的加工成本,仅土豆馒头的原料成本就是小麦成本的近2-3倍。
在北京一家物美超市购物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超市里一袋切面馒头是两块多,而新出的土豆馒头一袋要5块多,即使土豆馒头营养再丰富,我也会因为价格偏高选择切面馒头。”
土豆从“菜”到“粮”,如何精耕细作?
尽管难关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家认为,我国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消息,将带动国内庞大而潜在的马铃薯产业市场深层次发展。要让土豆成为中国第四大主粮,还需在各方面“精耕细作”。
谢从华建议,要把马铃薯作为主食开发,就需让其享受国家粮食生产待遇,以提高薯农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整个产业链协同的研究,包括加大马铃薯研发投入、加速主食专用品种的选育、提高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等,并建立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包括农民如何跟产业下游接轨等。
要让马铃薯真正成为主食产品,还必须解决价格高的问题。目前在大多数省份,国家对粮食的各项补贴政策还未惠及马铃薯。一些企业家建议,在产业前端,国家可适当给予良种补贴,在加工环节,要给企业适当政策扶持,以此来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推动马铃薯主粮普及。
相关专家认为,要推出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马铃薯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还要加速主食产品专用品种的筛选和选育。马铃薯主食的加工品种应该多元化,需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生产各类面食品种和保健食品。
然而,要让土豆真正和小麦、大米一样成为老百姓天天吃的主食,还需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介绍,目前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30多公斤,而欧美发达国家在70公斤以上。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对健康和饮食要求更高,过去人们把马铃薯当作是‘穷人’吃的食物,现在要让大家都知道它对健康的好处,引导群众健康饮食和消费。”他说。
原标题:"别把土豆不当粮"!小土豆如何在中国逆袭成"粮"?[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