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农村土地流转关键在适度
2015-07-28 13:5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种粮效益怎么样?究竟什么样的规模最合适?记者在安徽省开展了走访调查。
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乡胡巷村种粮大户陈志刚从2012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粮食,当年流转了1300亩土地。“前两年基本上是没有收益的,光投基础设施建设就将近百万。你看,这电路、水渠都是我重新架设的。从去年开始,种粮才产生效益。”陈志刚说,他的种植模式是将这片田划分成三块,交给三对夫妻分别负责。他作为总指挥,统一进行生产资料的配送、田管调配指挥等等。
陈志刚说,自从种粮后,自己天天清晨四点多钟就得起来,晚上也得忙到九十点,感觉种粮非常不容易。之所以效益不明显,主要在于自己的管理跟不上,对个人的掌控很难。打个比方,请一个劳动力来打药除草,80元钱一天的报酬。然而连续干了几天,可能还没有把病虫害控制住,草还没有除完。由于社会化服务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在农村找劳动力也很难,这些困难加剧了种粮的诸多成本。
通过这两年种田的摸索和实践,觉得多大规模的种植面积适合自己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志刚略一思考道,种多大的田得由流转人的自有资金可支配度、管理能力及水平、销售渠道是否畅通这三个方面决定。
“像我这样继续种下去,风险较大。但是承包合同一下子签了几十年的,我现在想缩减流转面积也不可能了。我也在想怎么改变种植模式来规避风险。”陈志刚说,首先要做种植风险评估,种什么、种多大面积、种什么品种等等都要进行预先的风险测控;第二要把责任分解,具体到人。可能要引入绩效考核提高积极性;第三则是要引入深加工,提高种粮的收益;最后是开发特色产品,不断创新粮食产品。
流转5000亩地分布6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肥东县店埠镇种粮大户王守森是当地的种粮明星。从500亩发展到5000亩的流转面积,王守森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种500亩时效益还是不错的。后来越来越大,自己根本忙不过来。我就采取合作的方式,让想种粮致富的人入股。大家合作种粮,分块管理,根据业绩奖惩。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立马高起来了。”王守森说,种粮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每一个种粮的人能力、模式可能都不一样。以自己为例,当年种300~500亩时可谓单产效益最高,现在单产效益虽然不如从前,但规模效益依然很可观。特别是引入股份制模式后,效益又上了一个台阶。
但是,并不是所有大规模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都像王守森一样幸运。在淮北市濉溪县,一些大规模流转的土地因为市场风险等原因不断易主。百善镇黄新庄村的赵洪忠几年前流转了800亩土地种粮,投资的农业机械价值近百万。然而今年记者再度来到这个村庄采访时,老赵告诉记者说自己已经干不下去了,早将土地和机械统统转给了别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面积大,由于自己是门外汉,管理成本过高,入不敷出。
在这个村里,记者见到了仍在以种粮为主的种粮大户黄长福。黄长福当年流转的土地是1000亩。他告诉记者,由于只有自己和老婆两个人种粮,1000亩地实在是忙不过来,农忙季节请人帮忙也找不着人。从前年开始他就不断把田一点一点转包出去,现在手上只有500亩地。“其实这个规模还是有些大,最适合的就是300亩左右。两个人种不费劲,还能种得好。”黄长福介绍说,500亩地去掉成本后,每年的收入也有近20万。夫妻俩就靠这块地可以把日子过得“蛮好的了”。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流转控制在300亩以内最为适度;以公司化运营的土地流转最好在3000亩以内。”地处皖东的滁州市种粮大户王守明说,粮食种植受天气气候和季节性轮作两大因素影响,决定了土地流转必须适度。他说,从管理学角度,一个人管理十个人是管理的极限了。他流转了3000亩地,再由10个团队具体负责。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容易掌控。但一个人管理超出十个以上的人则不太容易。以他流转的土地为例,今年夏种期间恰逢连阴雨,导致夏种时间茬口紧。如果面积大,补种就比较难。所以流转的面积一旦过大,碰到意外天气,就容易出现风险。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流转由于面积小,劳动力主要依靠家里人,人工成本开支大大降低,效益相对来讲稳定,风险较小。
舒城县种粮大户葛义学认为,土地流转面积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比如在皖北平原地区,成片流转面积可以大些;但在丘陵地区,流转面积可能就要相对小一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情况,个人本事能力不一样,流转的规模和种植情况也不一定同日而语。但无论大小,只要找到最适宜的生产管理模式,将粮种好,卖到好价钱,这才是考验种粮大户的根本所在。记者杨丹丹
原标题: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农村土地流转关键在适度[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7-04)少林寺僧人自种粮食送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