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靖国神社:顾虑政治国际关系 分祭战犯绝无可能

2015-07-27 03:58:00 来源:环球时报

评论

\

游客在游就馆内参观二战末期日军装备的“回天”自杀式鱼雷艇。

\

游就馆内展出的二战期间使用的日军自杀式战机。

\

靖国神社的拜殿。

东京中心区域的九段下,不少跨国公司选址于此。日本作为资源紧缺的岛国,经济与海外市场高度依存,而这里就是全球化的大网与日本的一个连接点。

九段下的另一张名片却代表整个国家的另一面:从九段下地铁站只需步行五分钟,就能到达靖国神社。日本现有的8万多个神社中,只有靖国神社因供奉二战战犯的牌位而屡次成为国际纷争的焦点。

在《环球时报》最近的采访中,靖国神社彻底否认“战犯”的存在:“所有的死难者都是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无分高低贵贱。在日本国内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战犯一说。这也正是在战后70年的历史中,贵国所谓的战犯一直被合祭在靖国神社中的原因。”

对日本国内近年来讨论的“分祭”战犯的提议,靖国神社表示,“因为要顾虑政治、国际关系因素而改变祭祀方法是不可能的。”

否认存在“战犯”等于否定了东京审判。是什么让它有胆量公然挑战国际社会公认的二战结果呢?

  否认战犯

不同于一箭之隔的商务氛围,靖国神社充斥着战争记忆和政治诉求。在入口处,常有各种组织借地宣传。一个名为“幸福实现党”的政治团体几个星期以来在附近收集游客签名,用来向政府施压,达到否认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的目的。一名女党员说,慰安妇从未存在,日本政府承认它是因为受到媒体误导。这个政党的创始人自称与灵界相通。

通往神社的甬道中间树立着一座铜像,纪念近代日本 陆军的创始人大村益次郎。进入靖国神社必经两扇“神门”,门上挂着巨大的十六瓣金色菊花,作为日本皇室的家徽,这一标志只有代表天皇的场合才会使用。二战期间,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试图探寻日本的文化传统以解释其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靖国神社作为宣扬“为天皇尽忠”的战殁者纪念场地,可谓“菊与刀”的现实象征。

神社是神道教的祭祀场所,要弄清神社不能不说神道。作为有2000多年历史的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在19世纪后半叶逐渐与皇权结合,明治天皇在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确立“国家神道”,使天皇集宗教权与政治权于一身。靖国神社由1869年明治天皇下令建立的“东京招魂社”发展而来,只祭祀为天皇尽忠而死的人。通过将死者的灵位不分生前军衔等级平等地供奉起来,达到安抚亲人、动员战争的目的。

日本战败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二战首要战犯进行“东京审判”。虽然天皇免于被起诉,根据美国主导的日本新宪法确立的政教分离原则,天皇去神格化,“国家神道”成为历史,所有神社都变为宗教法人。

真正造成靖国神社今日困局的是,1978年靖国神社秘密地将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入正殿祭祀,此前业已接纳了大量乙级和丙级战犯牌位。此后多名日本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被中韩等国视作严重的政治事件而强烈反对。自1979年起,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的天皇再也没有正式参拜。

二战死者在近250万个被供奉的灵位中占绝大多数,但被判刑的战犯在数量上是很小一部分。

靖国神社打着“纪念为国捐躯者”的旗号,把自己塑造成“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在传统节日举办多种形式的祭祀活动,吸引大批国民前来。根据靖国神社提供的数字,每年约有500万人次“参拜”靖国神社。参拜者在拜殿前的善款箱扔点零钱,双手合十祈祷。

围绕靖国神社有两大争议,其一是政府官员参拜战犯,其二是其对侵略战争的美化。前来参拜的日本民众能否将靖国神社所渲染的民族精神和夹带其中的军国主义区分对待呢?

原标题:靖国神社:顾虑政治国际关系 分祭战犯绝无可能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