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移民到另一个地球,还差一场怎样的星际穿越

2015-07-24 17:34:14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国青年网7月24日电 美国宇航局今日凌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地球双胞胎”行星,并称这颗星球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的水,适合生命存活。这个地球2.0版是移民的理想乐土吗?移民到另一个地球,我们还差一场怎样的星际穿越?

  飞出个未来:“深柜宅男”的探索

\

冷战期间,西方国家对红色苏联月球地下城的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去年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与太空有关的科幻风,影片一改科幻影片守护地球的主题,主人公参与了一场到遥远外太空寻找延续生命希望的探险之旅。笔者惊奇地发现,人类有了抛弃地球的想法。

这个想法并不是由一部影片引起的,而是由来已久。

一个被称作“人类”的物种,在一颗已经存在了46亿年的蓝色星球上仅仅诞生了300万年,他们还可悲地发现宇宙可观测的年龄大约是138.2亿年,可视半径在460亿光年。他们就像在藏在大衣柜底层的宅男,外面的世界无限大。

这些困在衣柜里的人们尽管有60亿人口,可他们还是孤独的,在所知的空间里还没有发现与他们相同的智慧生命。他们一边怀揣着好奇试图在这个无限大的空间找到可对话的生灵,一边又对外星生物入侵忧心忡忡。他们向茫茫宇宙投放了大量漂流瓶,又深信黑暗森林法则,随时准备先下手为强。

面对柜子里越来越逼仄的生存环境,这种向外探索的欲望越来越强。太空移民被人类不断设想,从人造太空生态圈、移民月球、在地球轨道上建太空城、到移民火星、移民木卫二,直到雄心勃勃地向太阳系外恒星系移民。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召唤,世界那么大,人们还想去宇宙看看。

  寻找乐土:另一个地球靠谱吗?

\

这张美国航天局7月23日公布的效果图显示的是地球(左)和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

这几天美国宇航局除了完成与新视野号与冥王星的9年之约,给大家带来的更大的惊喜就是这颗地球2.0了。这颗叫做Kepler-452b的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指数达到0.98,距离地球1400光年,绕着一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运行。Kepler-452b的体积是地球的1.6倍,直径比地球大60%,恒星体积比太阳大10%,公转一圈是385天。

NASA的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具备生命存活所必备的条件,它会是解决我们日渐枯竭的生存资源的救星吗?要移民到这颗遥远的太阳系外行星能实现吗?

就目前的观测来讲,科学家对这颗行星质量有多少,由什么物质构成,气温多少度都是无知,也不能确定是否有生命存在,甚至不能确定它是一颗气体星球还是岩石星球。

再说这颗“地球”有多远,光凭这一点就能把大家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拍到沙滩上。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大约1400光年。按新视野号的飞行速度大概需要3000万年才能抵达,实际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不仅我们这一代穷尽一生不能到达,除非理论和技术有重大突破,否则它对全人类都只能是个渴望而不可及的“乡愁”了。

除了技术,我们也聊点情怀

\

电影《星际穿越》剧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也并不是说这样的发现毫无意义,开普勒望远镜已经在太阳系发现了12颗宜居行星,也许他们无法为我们找到“另一个地球”来移民,却能发现像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宇宙中有多么普遍,让人们在仰望浩淼星空的时候不觉得空洞孤独,它们是地球的诗和远方。

而装在柜子里的这60亿人,似乎还没准备好为地球的情怀买单。美国的阿波罗号曾从月球运回380公斤的样品,但整个计划耗费了250亿美元,动用了约30万人,运回这些月球石头的成本远超同等质量的黄金。

经济成本成为各国制定太空探索政策时不得不考量的内容。虽然商业公司的无人飞船也已经实现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太空旅游计划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这与实现太空移民需要的探索还有很大距离。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地球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地球的生态并不稳定,未来会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但事实上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国家决策者都很难被这个理由说服。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宇宙探索,无疑是成本巨大,收获甚微,但用来改善国计民生则立竿见影,再说在有生之年遭遇地球的重大变故几率极小,在渐渐变坏的地球上的生活恐怕也好过移民外星的拓荒生活吧。让政治家为几十代以后的人考虑移民无疑太不现实,更何况我们这个星球的人还没有想到怎么飞出地球就已经想到星球大战了。

相比于15世纪,西班牙皇室为资助哥伦布的远航,伊莎贝尔女王不惜卖掉自己王冠上的珠宝,我们这个时代没有那样豪赌的“风投家”,同样,我们也没有身在那样一个血脉喷张的拓张时代,移民到另一个地球,我们还差一次思想大革新。

人类文明在地球上毁灭之前有没有可能移民到另一个星球?我们本该流浪在星际之间,还是该守护这唯一的家园?无论如何,我相信你深情回望地球的表情已经准备好了。

(中国青年网综合刘慈欣博客、国际在线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