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耄耋“护碑”老人符建林因病去世 义务守碑60载

2015-07-24 09: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

洛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曲少波在“洛书碑”前,讲述老人的“护碑”故事。

在守卫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书碑”60余载后,洛阳市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老人符建林与“洛书碑”的缘分画上了句号,今年87岁高龄的他前几天因病离世。

“吾辈定当继承父志。”昨日,在老人的追悼会上,老人的儿子符少武接过“接力棒”,担起了保护这两方印证了华夏文明河图洛书传说中“洛书”存在石碑的重任。

与碑结缘

一生坚守,耄耋老人义务守护“洛书碑”60余载

“吾辈定当继承父志。”昨日下午1时,记者赶到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在守碑老人符建林的追悼会上,老人的儿子符少武的这句话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前两日,当符建林老人去世之时,已过六旬的符少武接过“接力棒”,继续守卫自家院中意义非同寻常的两块石碑。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千百年来,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和代表性文化符号时,总是离不开“河图洛书”。相传,上古时期,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成八卦。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之后划定九州,又依此定出治国九章大法。

之后,记者见到了这两块古碑:一块是“洛出书处”汉魏古碑,碑高2.1米,碑额刻有圭首图案,后为洛神庙;一块石碑是清雍正二年,河南知府张汉所写“洛出书处”石碑。据洛宁县洛书研究会秘书长曲脉旺介绍说:“这两通古碑说明早在汉唐时代,人们就认为这里是‘洛出书处’,成为‘洛书出洛宁’的重要实物证据。”

由于老人刚刚过世,记者不便打扰符少武,便辗转对这段“老人与石碑”故事的知情者进行了采访。

在两年前由洛宁县电视台拍摄的视频资料中,记者看到,符建林老人面对镜头说:“我姓符,叫符建林,今年85岁,这碑在土改时分给我,那时候我在部队,部队回来之后管理这个碑。”视频拍摄者,洛宁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丁少玮告诉记者,符建林老人出生于1928年,1948年参加解放战争,1951年10月入党,次年复员回到了家乡。两块石碑所在的院子划给符建林老人后,老人便开始守护两块石碑直到去世。

坚守传承子承父志儿子将继续守护“洛书碑”

“刚开始老人并不知道这两块碑代表着啥,仅认为这是个‘老物件儿’属于国家。”丁少玮说,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有自己的原则,从石碑“分到自家”后,就尽力地保护它们。

丁少玮告诉记者,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文物专家在此考察时,发现了这两块石碑的价值,老人保护它们的劲儿便更大了。为了不让石碑被破坏,老人给石碑盖起了石棉瓦棚,建了围墙,并用铁栏杆围了起来。

洛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曲少波对符建林了解颇多,他回忆起这位昔日的朋友说:“符建林对‘洛书碑’的保护功不可没。”据他介绍,在“文革”期间,有红卫兵曾要砸毁这块碑石,而后,又有村民看上了这两块碑石,要搬它们去修桥,这些可能会破坏到石碑的行为都被符建林阻拦。

当大家了解到这两块看似不同的石碑有着如此大的“来头”后,每逢重大节日,附近的人都要前来参拜,而老人也会为大家讲述关于石碑的故事。

父亲数十年如一日地照看石碑,符少武看在眼中,记在心头。他在父亲追悼会上所做的承诺并非虚言,2010年,他便不再出门打工,和父亲一起保护石碑。平日,为了更好地保护石碑,符少武用小锁将院门锁了起来,同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只要有人来参观这古老的华夏文明,他便在第一时间赶赴这里,为大家开门讲解。

2008年,“洛出书处”及两块石碑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洛出书处”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建林、符少武也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图洛书”传说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底,“河图洛书”传说正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符建林父子数十年的努力终得认可。

“曾经条件艰苦,父亲依然坚持守护‘洛书’碑,今后,吾辈当继承父志,继续守护‘洛书’碑。”在老人追悼会上,符少武用这样的话语道出了自己的决心,他也将沿着父亲“护碑”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记者文喜洋陈骏文王亚鸽摄影 线索提供者丁少玮)

原标题:耄耋“护碑”老人符建林因病去世 义务守碑60载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