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报告称网络侵权致网民人均损失124元

2015-07-23 04:43:13 来源:新快报

评论

昨日,2015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网民们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

网友最看重个人隐私权

报告显示,在对网民权益认知情况的调查中,个人信息隐私权的认可度最高。参与本次调查共16925名网民,90.5%的网民认为隐私权是其最重要的权益;其次是选择权和知情权,占比分别为74.8%和67.5%。

近一年来,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

根据调查,大部分网民没有遭受经济损失。68%的网民没有损失,13%的网民损失在1到100元之间,10%的网民损失在100到600元之间。7%的网民在近一年中,由于各类权益侵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就算没有金钱损失,有14%的网民遭受的时间损失在10小时(不含10小时)以上,网民平均时间损失达2.54小时。想想看,被骗后维权就算成功了,也耗掉了网民大量时间。

近半网友认为信息泄露严重

网民最关心的个人信息依次是:网络账号和密码(85.8%)、身份证号(79.0%)、银行卡号(70.8%)和手机号(61.6%)。而对网购记录、通话记录、网站注册记录、网站浏览痕迹、软件使用痕迹这类网上活动记录的关注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网上活动记录作为网民重要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非常严重,应引起重视。

七成左右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均遭到泄露。近半数的网民个人通讯信息(即时通讯记录、手机短信等)被泄露。超过八成的被访网民亲身感受到了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近半数(49.7%)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或非常严重。

报告指出,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垃圾信息泛滥,非法诈骗猖獗。而个人信息泄露之后,可能会被多次倒卖转移,使信息所有者受到进一步的骚扰和侵害,其造成的后果难以撤销,带来的损失难以挽回。

网购遇水军刷好评“最受伤”

“网络水军/虚假评价”是网民在网购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侵权现象。调查中,72.7%的网民遭遇了“网络水军刷销量、刷好评”等现象,通过展示虚假的信息,侵害了网民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此外,有过半的网民遇到过“假冒网站/诈骗网站”和“个人信息被泄露”等侵权情况。

报告显示,网民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过程中,遇到的侵权现象排名前三的是:“广告信息多”(70.8%);“交友对象信息虚假”(49.2%)和“打色情擦边球”的现象严重(47.4%)。如何保护网民权益?41.6%的人认为最有效措施是“实名认证”。

在使用即时通信工具中,网民碰到的侵权现象最主要的是“收到病毒信息”。有60.7%的用户表示“收到带有木马/病毒的链接”,35.3%的用户碰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情况。此外,34.6%的用户“收到过色情信息”。

此外,网民认为搜索引擎上最为普遍的侵权现象是“搜索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在网购渠道方面,网民认为“不明来源的购物APP”风险最大;在使用电子邮箱过程中,“收到含有欺诈内容的邮件”这一侵权现象最为严重;“垃圾信息多”是网络游戏中主要的侵权现象;互联网金融产品中“夸大产品收益率”是最为普遍的侵权现象。

6招诈骗陷阱要认清

骗术1:利用代购诈骗。诈骗者声称可以“打折代购”,在你付款之后,再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为由,要求你“加付关税”,税款付了货品却永远不会收到。

骗术2:二维码诈骗。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称给消费者返利或者便宜,发送的二维码,实则是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骗术3:盗号诈骗。此种诈骗与盗用QQ号诈骗类似,冒充家人跟您联系,并以各种理由向您要钱。

骗术4:身份伪装诈骗。诈骗者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搭讪,骗取信任后,再以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骗术5:“点赞”诈骗意在套取个人信息。目前,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一种是“集满多少个赞就可获礼品或优惠”,等集满“赞”去兑换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了。另一种是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的真实个人信息。

骗术6:微信假公众账号诈骗。诈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您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

原标题:报告称网络侵权致网民人均损失124元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