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艺术家记录抗战岁月 木刻版画再现“大轰炸”场景

2015-07-22 16:2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

昨日,重庆图书馆,市民观看“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文献展”。记者邹飞 摄

重庆商报讯(记者 刘晓娜)昨日,重庆图书馆“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文献展”正式开展,20多份承载着抗战时期木刻版画作品的文献首次对外展出。这些木刻版画,记录着艺术家们所“看”到的抗战岁月。据悉,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等刊物中都开辟有相应的木刻副刊,专门发表木刻版画作品。

《商务日报》

首辟木刻副刊

木刻版画是指将作品画面雕刻在木板上,再印在纸上用以欣赏的一种绘画形式。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有美术青年尝试新兴的木刻版画创作。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木刻讲习班。

上世纪30年代中期,重庆开始出现木刻版画,1935年5月25日,重庆的《商务日报》刊登了孟引的木刻作品《夜——在沙市纱厂侧面》,是第一幅发表在重庆报纸上的木刻作品。在昨日的展览上,展出了当年的这份《商务日报》。

1938年7月10日,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重庆会员座谈会在重庆市商会礼堂举办了《七七抗战一周年抗战木刻画展》,这是重庆历史上首次木刻展览。同年7月31日,《商务日报》开辟了重庆第一份木刻副刊《抗战副刊》,发表当时的一些木刻版画作品。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全国木刻协会迁往重庆,在大后方演绎成了一场以抗日救亡为主旨的木刻运动,重庆就是这场运动的中心。

木刻版画

再现“大轰炸”场景

除了《商务日报》《新蜀报》《新华日报》等报纸开辟“木刻副刊”来发表木刻作品外,当时的重庆还出现了《抗战木刻选集》《现实版画》两份期刊,专门刊登木刻作品。

当时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的木刻作品,所涉题材既有鼓励人们参与抗战的,也有反映大后方社会生活的。

在《抗战木刻选集》中,刊登了宋步云的木刻作品《重庆被轰炸后的外郊道上之难民》,可以看到人们在大轰炸后抱着孩子、挑着行李逃难的画面。《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有木刻艺术家王琦的作品《冬日之防空洞》。

王琦的另一幅作品《滇女筑路》则刻画了滇缅公路的修筑场景,发表在《新蜀报》上。

其他艺术家也有鼓励人们参加抗战的作品,如《保卫我们的祖国》《把光荣牺牲的将士抢救到后方来》《兄弟,为了祖国,勇敢些》等。

由于当时的重庆聚集了很多木刻艺术家,所以以重庆风光为题材的版画作品也很常见。

比如,王琦发表在《新蜀报》上的作品《嘉陵江上》,就刻画了江面上运煤的场景。另外也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嘉陵江上》《嘉陵江畔的石工》,关注相似的题材。重庆商报 记者 刘晓娜

原标题:艺术家记录抗战岁月 木刻版画再现“大轰炸”场景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