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送别成思危:最后时日仍忧国忧民
2015-07-20 14:42: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7月20日,社会各界人士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成思危先生。 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友人送别成思危:最后时日仍忧国忧民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7月20日上午九点半,北京城西端细雨初霁。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东侧的甬道,前来送别成思危的人排成长队。
路边放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花圈,其中写着:“经济大师,业界楷模。”
中新社记者看到,前来告别的成思危生前亲友、学生和工作单位代表手中都拿着一本“成思危同志生平”。
翻开这本以成思危微笑遗像作为扉页的小册子,他充满传奇色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紧密交织的一生重现在人们眼前。
1951年,16岁的成思危瞒着父亲,从香港回到内地,从此踏上一生的报国之路。
“亦师亦友。”回忆起与成思危的交往,专程坐早班飞机从香港赶来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志平足足哽咽了十几秒。
“成老也是一个(从)香港(走出去)的人。”掏出手帕拭去泪花,他说道,成思危曾在香港念书,“因此他跟香港也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香港学术界、科技界都有着很多的朋友,来往频繁。”
改革开放后,化工科班出身的成思危赴美深造,出人意表地改学工商管理,从此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是“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掌门人,也因此与这一阶段的成思危有了长年交往,“他对资本市场论坛的帮助非常大”。
据吴晓求追忆,成思危曾六次出席这一年度论坛,“每次都做一个很有专业水准、宽广视野的演讲”。
“成思危先生为什么得到大家的爱戴?因为他这个人善良、正直、敢于直言,而且从不摆架子、打官腔,他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非常关心,也有很高的造诣。”
“最关键的是他的演讲稿都是自己写的。”这一点令吴晓求印象极深,“自己写、自己思考,而且也不念稿。”
人生进入“下半场”的成思危,对中国资本市场倾注颇多心血。吴晓求在一篇悼文中,提及了成思危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贡献:
在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成思危强调,必须推进股票市场的结构性改革,造就全流通的市场。他提出全流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要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二要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原则对当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设计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5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总体思路而展开的。”吴晓求评论道,“后续的实践表明,改革是成功的”。
“我从特区政府退休后跟他有很多交往,他是我们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高级顾问,给了我们不少意见和建议。”在成思危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建中央主席期间,何志平是全国政协委员。
退休后加入新机构,再度与成思危合作,他形容自己与成思危已是“老战友”:“过去多年开全国两会的时候,我都参加民建的活动,跟他是‘老战友’了。”
“近年来,成先生不断支持我们在海外的工作,在开展能源战略、民间外交方面出了不少主意。”何志平还痛惜地提及成思危的一项“未竟之志”——
“今年以来我跟他一直在筹备‘丝绸之路能源发展基金’,整个构想都是出自他老人家手笔,已有初步苗头,可惜就快要出台时他住院了,之后我去看望他好几次。”
“很可惜,成老没有能够看到它的完成。”与何志平的回忆相呼应的,是成思危在最后的时日里仍在忧国忧民,抱病为一本探讨中国金融战略的新书《金融国策论》作序。
这篇序言今年5月以“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为题登载在《人民日报》上,当中驳斥了金融领域的“阴谋论”,并指出“应善于利用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来争取最大利益,而不能把所有国际金融活动都拒之门外”。
时近上午十一时,天空又飘起了小雨。几位悼念者谈论着资本市场的下一步发展,三三两两地走出松柏苍翠的八宝山。(完)
原标题:友人送别成思危:最后时日仍忧国忧民[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7-12)经济学家成思危委员长今日凌晨与世长辞 享年80岁
- (2015-07-12)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今晨去世 享年80岁
- (2015-07-12)成思危:解决财富分配问题需首先提高生产率
- (2015-07-12)成思危: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讨论应秉持五态度
- (2015-07-12)最后的声音:成思危反驳国际金融活动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