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在何处,好在何方
2015-07-17 09:57:29 来源:人民日报
“稳”在何处,“好”在何方?
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
问:7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您认为“稳”在何处,“好”在何方?
答: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持续呈现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着力创新宏观调控机制和方法路径,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主动引领新常态,着力培育新动力。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一是增长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其中,二季度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二是就业稳。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三是价格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四是农业稳。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五是收入稳。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
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一是回升势头好。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企稳回升。生产方面,4、5、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6.1%和6.8%,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0.3、0.2和0.7个百分点。需求方面,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1.4%,增速与1—5月份持平,终止了持续回落的态势。5、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实际增长10.2%和10.6%,分别比上月加快0.3和0.4个百分点。6月份,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2.1%。
二是房地产销售转好。房地产带动效应大,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房地产市场好转对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9%,为2014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0%,一季度下降9.3%。6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32.1%,销售面积增长16%。商品住宅库存有所下降。5月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自2014年来首次出现下降;6月末延续下降态势,比上月末减少191万平方米。
三是经济结构趋好。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国民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5.8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好。突出表现在单位GDP能耗进一步下降。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态快速显效,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有效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市场主体数量继续快速增加。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有序释放。上半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8.1%,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8个百分点。“众创空间”拓展创业新局面。从我局相关调查看,6月份,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个百分点;在新增创业以及准备创业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8.98%。
我还想特别指出,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1956—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长9.2%,之后经济增速显著回落,1974—1991年,年均仅增长3.7%。1951—1960年,联邦德国GDP年均增长8.2%,1961—1970年回落至4.4%,1971—1991年进一步回落至2.7%。1966—1995年,韩国GDP年均增长8.4%,1996—2011年回落至4.2%。
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宏观调控需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平衡
问:您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能够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经济能够逆水行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所谓“纲举则目张”,科学决策、精准调控就是经济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纲”。
“治大国若烹小鲜”,驾驭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转型经济体需要高超的“手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差异较大。
尤其是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宏观调控需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平衡。首先,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调结构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调结构从长远看能创造更新、更大、更高的需求。但从当前看,意味着新旧经济动力的转换,在短时期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宏观调控迫切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找出最佳结合点。其次,要把握好保持适度流动性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平衡。一方面,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保持适度流动性。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多年积累的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等领域的债务风险有所上升,如果过度放松银根可能导致全社会杠杆率进一步提高,增加金融风险。第三,要把握好增加工资性收入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平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具有刚性,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既要惠民生,又要强实体,还要拓展国际市场。这些两难问题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与艺术。
面对这些两难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巧妇善炊,精准操作,既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简政放权、放宽准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又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围绕稳增长、强实体、控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包括适时降息降准、减税降费,及时下达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发行额度,加快推进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建设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广PPP模式等。这些政策举措取得了积极效果,我国经济实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是科学的、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
原标题:中国经济:稳在何处,好在何方[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10)介休市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胜在何处?
- (2015-06-17)宽带提速降费难在何处?运营商称需大量准备工作
- (2015-07-13)公众最关切社会抚养费用在何处
- (2015-07-17)解读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中国经济“稳”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