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学会接受“钱理群走进养老院”

2015-07-15 13:4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日前发微博表示,他的老同学、北大教授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钱理群教授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他把很多书都搬去,到那边继续写作。” 该信息一时招致议论纷纷。(7月14日《羊城晚报》)

与其说网友在议论纷纷,倒不如说他们在表达某种不理解的公共情绪。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以及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直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网友在对钱理群选择养老院养老发声与争议,他们更多想说的其实是:为什么像如此有名的公众人物,都要选择养老院养老?有关方面为什么不能提供条件,令钱理群能够居家养老,营造出一种学者老有所养的和谐场景。

问题在于:回到现实生活,文化名人钱理群选择了养老院,真有不妥之处吗?如果我们把钱理群先生还原为一位高龄老人,而不是被名声所包围的大学教授,那么选择养老院,可能是目前最适合他的方式。钱理群教授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此时倘若再要求他们居家养老,无疑会带来诸多的不便。而去往有着养老配套设施和专业人员的养老院,钱理群教授夫妇的养老生活质量,可能更有所保证。对钱老而言,居家养老更像某种无法承受之重。

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具体的人”来讨论问题,但显然的是,网友的不理解并非没有来由。和不理解情绪相对应的,其实是网友对社会养老的惯性认知。在不少国民的认知中,他们总认为居家养老才是养老方式的主流,至于养老院,只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或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并且,近年来,关于养老院的负面消息频出,不仅部分民营养老院时有虐待老人甚至是安全事故发生,公立养老院更是不堪社会需求的重负,这就愈加增加了民众对养老院养老的不认同感。

这正是钱理群进养老院成为新闻的所由何来:先有网友对名人养老方式的预设,与民众对养老院现状的不尽如人意,然后才有了被热议的新闻。而在这两个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后者。谈及养老,我们已进入银发年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此种“进入”的速度,社会依旧处于估量不足或是低估的状态。反映到具体的生活中,不仅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方式的构建,整体上仍处于一种迟缓的状态,甚至连普通人的养老思维,亦改变缓慢,它们都在钱理群事件中得以展现。

在被媒体报道后,钱理群先生还会选择去养老院吗?我不知道。如果先生坚持初心,当然值得击掌。倘若先生改变意愿,作为私人选择,我们亦不宜过多评价。但无论如何,有一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那就是:伴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化,一定还会有更多的“钱理群”们选择走向养老院。如何让每一个人优雅地老去?钱理群先生的新闻,至少应该引起舆论的思考: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养老院,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日常管理,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这是不能被选择本身所遮蔽的。■王聃

原标题:学会接受“钱理群走进养老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