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 抢抓湖南发展新机遇
2015-07-15 10:18: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湖南日报社举办“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研讨会”,邀请中央在湘媒体负责人和省内知名专家参加研讨,科学谋划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加快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
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沿江各省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湖南如何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全省发展,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要科学把握工作重点
找准国家战略与湖南的结合点,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
一要把握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通道支撑、融合发展,双向统筹、全面开放,江湖和谐、生态文明”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
二要明确发展定位。要依托黄金水道,推动形成联通长三角与珠三角、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新格局,构建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引领区、转型升级创新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建设先行区。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航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接驳,发展多式联运,努力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发展比较优势。
四要突出产业支撑。依托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部区域创新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环境保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和零部件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沿江聚集、组群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为中心,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特色中心镇发展,着力优化全省城镇发展格局,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要强化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加强洞庭湖以及湘、资、沅、澧四水水质监测保护,推进五大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健全大气质量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基础能力。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重大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着力打造“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要狠抓工作任务落实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全局性工作,要强化责任、加强协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湖南实际,加强总体设计,做好规划引导,把握建设节奏,落实国家指导意见和规划纲要中的各项重点工作。
二要强化分工协作。各市州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体,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找准战略定位,完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重大政策措施、重大产业布局的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各领域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落实“三清单一目录”制度,优化投资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四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沟通协调,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化与沿江省份产业合作交流,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融入长江经济带要处理好4个关系
新华社湖南分社社长 邹云
“奔向长江”系列报道,湖南日报下的决心大,花的工夫大,谋篇布局大,获得的成效大,产生的影响大。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报道,是媒体工作的应有之义,其中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切入点。湖南日报选择长江经济带进行策划报道,正是抓住了关键。
站在湖南来看,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要处理好4个关系:
首先是“一带一部”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一带一部”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抓手,而“一带一路”则是方向。“凸显湖南特色,才有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资格和资本。”
其次是长江经济带与4个国家级平台的关系。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省拥有4个国家级平台的情况十分少见。目前,湖南要想方设法将这4个国家级平台利用好。但是,值得提醒的是,靠国家级牌子能争取的国家政策不多了,最关键的还是得把政策落实到位。
第三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两个关系必须厘清,一是县域经济不等于县级经济,二是区域经济不等于行政区划经济。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有竞争、合作的开放心态。以江西为例,江西的长江岸线与湖南差不多,但是人家搞了一个昌九新区,把南昌推向了长江,而湖南如何利用湘江新区,将长株潭推向长江,值得思考。
第四是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新华社最近发了6篇关于洞庭湖水污染的稿件,记者在一线发现,如今的水污染情况触目惊心。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要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湖南如何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新路,需要下大决心,要有更硬的举措。
加大长江经济带主题宣传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孔和平
接到这个研讨会的通知时,我就想,这个研讨会我一定要参加,来干什么?来“取经”!
湖南日报“奔向长江”系列报道是非常成功的尝试。整套报道着眼推进国家大战略、融入长江经济带,主动走出去,“引来他山攻玉石”;这就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献计献策,紧紧围绕服务湖南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推出重头报道。整套报道视野开阔,见报的外省经验针对性都很强,成功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各界对湖南推进国家大战略、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深入思考。
立足湖南,如何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到国家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大战略中来,这是值得思考的宏大命题。不管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江新区,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从长江经济带来切入都是一个很好的线。省内媒体要多动脑筋,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宣传报道,展示主流媒体的推动力。
听完各位专家的研讨,下月初,借鉴湖南日报的经验,省委宣传部将组织各媒体,推进经济方面的主题宣传,为湖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集中优势兵力形成报道声势
湖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覃晓光
今年以来,湖南日报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经济报道,如移动互联网报道、大湘东文化旅游经济带报道、绿色环保产业报道、湘创客报道,包括此次长江经济带报道等,都产生了较大反响。湖南日报的报道要形成声势,既要“星星”,也要“月亮”;从报道的影响来说,有时满天星星还比不上一个月亮。湖南日报要经常集中优势兵力,多打突击战、组合拳,推出有影响力的报道,突显纸媒的深度报道优势。
随着传播介质多元化、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要吸引读者,必须优化表达方式。我们的报道既要让决策者满意,也要让普通读者喜闻乐见。此次“奔向长江”报道可以说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记者出省采访、题材选择、表达方式、所配照片都令人眼睛一亮。传统媒体优化表达方式探索永无止境。
湖南日报的一些报道之所以能受到读者肯定,非常感谢党政机关和专家学者对我们采访报道的大力支持。是大家为我们记者提供了新颖的观点、详实的材料和吸引力的题材。希望各位领导、专家继续支持我们的报道,多多点题、出题。
“先干”融入长江经济带
经济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 刘麟
从6月15日推出《同饮一江水,共舞长江龙》起,我就一直追着读,一直追到6月25日的《弄潮长江湖南人》,全部读完,有点感受:
我看到了湖南日报“大气、开放”的风采再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湖南日报相继出现了《立碑风波》、《南海潮》、《温州归来看湖南》等一批报道气势磅礴、影响深远;
我看到了湖南的未来是美好的。从过去的“不东不西”到现在的“东成西就”,湖南正一步一步向好,“奔向长江”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正如“奔向长江”的首篇评论员文章所描述的:“黄金水道,淌金流银”、“区域合作,势不可挡”、“开放浪潮,澎湃激昂”、“机遇所在,时不我待”、“厚积多年,今朝迸发”;
我看到了学习的方向:新常态下,在湖南这个目前“经济总量不太大,发展质量不太优、人均增量不太高”的大背景下,我这个经济日报的记者,如何来做好“新常态下不唯GDP,不是不要GDP”的湖南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增量“三量齐升”的宣传报道。
“奔向长江”的首篇“记者手记”的题目就是《向上海学什么》。其实,整组报道贯穿的就是一个主题:“湖南该向这些城市、这些园区、这些人学什么——学上海的开放,不是假开放,而是真开放;学武汉的‘大竞合、大融通’,而不是‘小圈子、小算盘’;学重庆的‘醒得早更要干得早’,而不是‘醒来了不起来,起来了还要瞻前顾后不下床’。”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大战略,“一带一部”是湖南的区位优势。国家的大战略出台后,我在基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是一个“忧”字,担心湖南被边缘化。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先忧”而应该“先干”!湖南有163公里的长江岸线,如何做好岸线文章、主动“融入长江”、“奔向长江”,这需要提气!希望湖南日报多做“解忧”、“提气”的大型报道。
多维角度看融入长江经济带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陈质颖
湖南日报“奔向长江”系列报道,对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作了深入的思考,在明确目标、找准战略定位、推进战略部署上,都有很大的启发,也可以说是在另一个领域展现了湖湘精神。
抓住长江经济带这一热点做报道,很有意义。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是可以放到更深层次的背景中去看。当年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人主导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近代“开放”的先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现在,我们又一次对接长江、眼界大开。
二是可以放到更新的变化中去看。近些年来,湖南的变化翻天覆地。仅以高铁来说,优势就十分明显。高铁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想到,武汉当年是依靠小火轮,成就“九省通衢”地位,继而成为全国区域经济中心;湖南高铁发展很快,有可能成为南中国新的交通枢纽中心,将来可以成为新的“九省通衢”。
三是可以放到更深层次的大趋势上去看。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大棋盘上,湖南正在成为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交通中心,由此成为产业集聚地、经济核心区。交通连通世界,不管是凤凰还是张家界,只要有交通的互联互通,它们就是世界的瑰宝。
四是可以放到更新观念的转换中去看湖南。湖南文化走在全国前列,比如以田汉、琴岛为代表的歌厅等市民文化,就非常有特色。我觉得长沙有些像美国的洛杉矶,他们同样是幽默的、艺术的、创造的。从这个角度讲,下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希望媒体更多地展现湖南的美,凸显湖南的特色。
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省发改委副主任 吴亚中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在对接国家意见、加强省内调研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分工定责方案,明确提出了构建综合交通、培育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内陆开放、保护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等主要任务,并将主要任务细化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市州。
对接国家正在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省内长江经济带走廊交通、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7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已启动并完成初稿。
今年,省发改委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生态环保4个重点方向,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2个重大项目。为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我省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引导支撑作用,省发改委仔细筛选拟定了2015年20个新开工重点项目和20个前期推进重点项目。
为进一步加强与沿江及周边地区的合作,省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上海、湖北、江西等省考察交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部增长极。
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下一步,湖南将重点抓好以下五大工作: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研究提出2015-2017年3年行动计划,提出分年度工作目标。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加强调度,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推动112个重大项目的实施;突出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破解融资难题,优先用地供应,确保项目落地。
三是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定期向省委、省政府报告进展情况。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
五是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加强与沿江及周边省市的合作,加快实现交通无缝对接、产业承接、城镇布局优化、生态互融互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让游客变为“投资客”
省旅游局副局长 高扬先
湖南日报“奔向长江”系列报道每一期我都看了,9个版看下来,很是振奋。借助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必将给湖南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
这组报道也显示出,在重大经济命题中,湖南日报以党报的担当,发挥党报的优势,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服务。
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是其中一个重要产业。长江两岸风光旖旎、文化灿烂,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历史遗存,只要好好挖掘,可以打造一批很有市场前景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比如,从湖南的岳阳楼到湖北的赤壁,可以打造一条三国文化旅游线,实地体验鲁肃练兵之地、赤壁之战古战场。我就此请教过历史专家易中天,他也表示看好。
同时,旅游产业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产业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能聚集人气,为一个地方带来人流、物流。很多投资客就是从游客转变而来的。
湖南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除了长江岸线,还有环洞庭湖沿岸、湘江沿线等。接下来,湖南日报可以继续对长江经济带进行深度挖掘,让企业、百姓等社会各层面都融入到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来;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江、湖岸线的良好生态、文化资源,营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湘创新、创业。
补齐“短板” 扩大开放
长沙海关党组书记、关长 黎对贞
湖南日报“奔向长江”系列报道很有意义。报道沿江各地的一些好做法,放眼大局,心系湖南,对加快湖南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很有启示。
长沙海关作为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努力助推湖南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11个海关对接,企业“多地通关、如同一关”;11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个窗口”受理,通关无纸化改革覆盖所有业务现场;出口24小时通关率已达96.8%,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
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湖南具有区位、交通、产业、人才、文化等多方面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短板。从外向型经济发展角度讲,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湖南水运、航空口岸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科技手段应用程度较低、信息化监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口岸快速发展。
二是开放平台效用发挥不够。目前省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放平台不少,但入区企业、项目较少,平台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企业运营成本偏高。主要因为物流联运方式还不发达,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统一高效的信息交换平台,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衔接不畅。
长沙海关将继续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打造极具竞争力的通关环境;积极发挥平台效用,主动服务湖南开放发展;着力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外贸发展动力。如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支持开拓城陵矶至洋山港直航、港澳直航,至东盟接力航班,至台湾、日韩等近海直航;支持长沙北站申建国家一类口岸,支持“五定班列”正常运营,支持湘欧国际班列纳入“中欧”国际班列政策笼子,助推湖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时,建议省政府加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统一管理,特别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区方面,从全省发展的高度统一布局;研究制定政策,鼓励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市州把大企业、好项目引导到区内集聚发展;全面清理、取缔进出口环节违规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拥抱长江 奔向大海
湖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蒋祖烜
为探寻湖南“搭乘国家战略快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密码,为营造全省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湖南日报社编委会从年初就开始策划“长江经济带”报道,并将这一报道列为报社年度重大选题。
5月25日至6月5日,采访组10名记者从“龙头”上海和“龙尾”重庆相向采访,途经南京、芜湖、九江、武汉、荆州、宜昌共8市,一路“取经”。既聚焦上海、武汉、重庆3个节点城市,解剖典型;又以问题为导向,从黄金水道建设、城市群发展、开放开发、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合作、弄潮长江湖南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在新闻表达上,力求有述有评,有故事见思想,给决策提供参考,为普通读者释疑解惑;在新闻传播上,通过全媒体推送,门户网站争相转载,客户端反馈、思考、评论长达数页,微信朋友圈频频刷屏。
《湖南日报》自6月15日推出头版头条消息配评论后,连续推出9个整版、6万多字报道。领导和专家肯定该组报道是“一道大气、解渴的经济新闻大餐”。湖南读者、长江流域各省市读者也对这组报道赞誉有加、充分肯定。
1988年的春天,湖南日报社曾推出“南海潮”大型系列报道,展现珠三角的活力及给湘南开放开发带来的冲击;27年后,我们再次出发,重磅推出“奔向长江”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出发之前,我们想象长江遥矣远矣;归来之后,我们发现,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地理上,距省会长沙仅100多公里;经济上,更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在奔腾的长江两岸,在充满活力的沿江城市,我们深深感受到:长江流域开放的势头,正加速从沿海向内陆涌动;长江流域为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无不争先恐后、奋勇当先;区域经济合作共赢,已成为沿江各地发展的主旋律。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的新课题。我们期望通过这次研讨,能进一步加快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让湘江的激流汇入奔腾的长江,冲向浩瀚的太平洋。
优先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湖南商学院荣誉一级教授、省政府参事 柳思维
对于湖南如何积极融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我有两点建议。
首先,湖南要进一步落实与长江经济带相关的三大国家战略规划。
一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二是《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把长江经济带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其次,对接长江经济带需有先后顺序。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关键和核心是扩大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发展的突破点在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省里要积极出台政策,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先行示范区。重点是要进一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四个“一体化”。
一是空间一体化。长株潭城市群沿湘江北上及环洞庭湖区域,应形成湖南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如,岳阳的临港产业园等开放平台,不能仅为岳阳所用,而要集全省之智慧共谋发展。
二是产业一体化。从长株潭到岳阳之间的产业,如杂交水稻、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生物制药、旅游等应形成一体化发展体系。特别是该区域间的物流产业发展,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三是平台一体化。要整合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全部开放平台。特别是要大力整合湘江流域的所有港口。
四是政策一体化。省委省政府需高度统一政策,避免出现各行政区各行其是、自行分割现象。切忌不能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开放平台。
发挥长株潭城市群龙头作用
省社科院副院长 罗波阳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首先,要树立全域、全方位融入的理念,形成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合力。
长江经济带建设包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树立全方位融入的理念,调动“多兵种”联合作战,形成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合力。
其次,要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
一方面,把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做大做强,强壮“龙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好承东启西作用。另一方面,依托我省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交通枢纽优势,密切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区域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两大战略的联动实施。
第三,要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发挥其龙头作用。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引擎,在长江经济带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借鉴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按“五化”协同推进的要求,在进一步巩固提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地位的基础上,加快长株潭3市及其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岳阳市的一体化发展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创业、城乡统筹、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闯出一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大幅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其对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奔向长江”
要靠重大项目带动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研究员 汤建军
我认真阅读了湖南日报《奔向长江》系列报道,感觉确实是大视野、大气势,有深度、有影响,体现了主流媒体服务科学决策、服务发展与改革的担当精神,为我省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在中国版图上,长江经济带上接京津冀,西连丝绸之路,东接长三角,下连珠三角,天然地把东、中、西部连接在一起。湖南正位于长江经济带的脊背位置,天然具有“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
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湖南要参与“长江经济走廊”建设,应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能耗少的优势,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升水运航道标准,推广标准化船型,提高船闸运行效率和通过能力,早日完成湖南水运网的建设;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湖南主要港口资源,统筹长江沿岸和洞庭湖流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交通资源优势,进一步以沿江重要港口(包括华容和临湘)为节点和枢纽,加快建设湖南长江物流通道转接中心,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积极完善我省长江经济带的大通关机制,重点包括把各类保税区与物流中心、水运码头、航运枢纽等有机结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打破各种壁垒,促进区域合作,更好发挥市场对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真正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辐射和带动湖南广阔腹地发展。
湖南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要以重大项目作为带动。重点是要安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湖南优势产业项目、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向沿江经济带集中,以赢得在黄金水道发展的比较优势。
培育开放平台增长极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导 李琳
湖南如何依托“一带一部”区域优势,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常态下推进湖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而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开放平台增长极。
目前,湖南已拥有3家综合保税区、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13家国家级园区、80家省级以上园区等开放平台。平台数量位居中西部前列,但这些平台普遍存在承载集聚能力弱的问题。如,以岳阳城陵矶港为主导的临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园区经济外向度较低,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等。
对此,湖南应积极培育开放平台增长极。一方面,应强化功能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承载力。一是出台政策支持岳阳城陵矶、衡阳、湘潭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业,完善相关功能。二是重点支持岳阳建立湖南航运交易所,建立集“平台监管、数据处理、政策发布和国际物流动态”于一体的电子口岸,与长江流域地方电子口岸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是重点扶持岳阳城陵矶港发展临港产业,将全省大运力工业配置在岳阳长江经济带,推动“港-产-城”协同发展,打造湖南新的增长极。
另一方面,可推动“园区联盟”,打造高开放度的优势产业集群。一是以国家级园区和省级以上园区为主体,成立湖南“园区联盟”,在推进园区间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整合优势产业链,提升湖南园区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以园区“产业链招商”为主导模式,着力引进外向型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并着力将这些产业培育成为连接国际大市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
(本版稿件摘要:湖南日报记者 孙振华、张尚武、曹娴、邓晶琎、秦慧英、欧阳金雨、王为薇;本版摄影:湖南日报记者 赵持)
原标题: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 抢抓湖南发展新机遇[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