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秦皇岛版“中关村大街”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样板区

2015-07-07 10:30: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

中关村生态系统“嫁接”秦皇岛

海淀、秦皇岛合力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样板区

复制中关村新型孵化模式、实现北京研发秦皇岛生产、出台确保各方积极性的“442分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自去年5月开园以来,已协调推进了50余个高新项目落户秦皇岛。一个北京、秦皇岛两地合力打造的京津冀一体化样板区已然成型。

“中关村参与京津冀创新合作,不是简单地输出几个项目、几个人才,也不是传统的共建产业园、招商,而是共同营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

中关村新型孵化器

秦皇岛版“中关村大街”

秦皇岛分园里有着一栋5层建筑,简洁的灰白色外墙、充满活力的淡绿色内饰、开放式的空间布局便会让你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本月中旬“e谷创想空间”孵化器即将在这里开业,主办方是来自中关村的科技孵化器漫游世纪。

半年前,准备投身创业的李鹏来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无数的创业者、数不尽的创业资源、想象不到的创业服务……让李鹏这个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心生向往:“要是秦皇岛也有这么个地方就好了!”

回到秦皇岛,他在网上搜索办公区时偶然发现,“e谷创想空间”似乎与他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看到的孵化器异曲同工。如今,李鹏和他创办的丹鹿科技已经搬进了“e谷创想空间”。

“在这里,早期创业者能够享受房租优惠、路演厅等公共服务空间、创业导师培训、投资人资源等一系列服务。”“e谷创想空间”负责人关耀渠用简单明了的几个数字描绘了“e谷创想空间”的前景,“3万平方米面积,计划7月中旬投入使用,目前已和16家企业签署入孵协议,20余家企业达成入孵意向”。

未来,更多源自中关村核心区的创业服务将在这里生根发芽,一个只属于秦皇岛的“创业大街”也许离我们并不远。

中关村高新技术

北京研发 秦皇岛生产

“我被打劫,请报警。”当司机遭遇乘客人身威胁,司机触动车上一个不易被察觉的报警按钮后,车顶的LED灯会立刻播送这样的字幕,引起周边注意并求助。同时,出租车智能通信系统会通过摄像头将车内危情直播给后台,便于报警。此外,每个司机运营时间及营收情况、乘客使用银联卡“闪付”刷卡付车费等功能都可在这个智能系统中实现。

这个已在秦皇岛过半出租车上安装的智能化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由中关村海淀园企业千方科技研发。7月底之前,秦皇岛市所有出租车将全部装上这个系统。“秦皇岛全市的出租车和公交系统向我们开放,这是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千方科技副总经理贺经鹏说。去年,这家总部在海淀区的高科技企业入驻秦皇岛分园。

除了在秦皇岛拓展市场,千方科技还有更大的计划。他们打算将这里打造成为千方智能交通系统北方地区的数据中心,未来这里将汇集各地货车、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的交通信息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获取集乘车、换乘、货运以及道路交通状况、路段天气情况等于一体的交通信息,最终提供覆盖京津冀的交通信息服务。

此外,千方集团还计划投资10亿元,在秦皇岛启动建设一个占地120亩的智能交通设备产业基地。

“北京寸土寸金,适合做研发不适合做生产制造。过去,我们的智能交通设备都是在北京研发、深圳生产然后运往各地。今后,北方各大城市的产品将主要从秦皇岛生产运出。”贺经鹏说。

千方拓展产业空间的需求,恰好与秦皇岛当地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不谋而合,也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战略相契合。

中关村科技人才

双城生活不一样的体验

秦皇岛中科百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中科院成果转化基地的企业之一。在中科院研究技术团队的帮助下,公司自主开发的智慧城市能源感知系统与节能监管平台,已为不少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进行服务。

“2012年我来到这里,当时被安排到开发区最好的写字楼,也就是数谷大厦,一晃三年过去了。”公司副总经理杜华明,36岁的湖南小伙子回想起当初感叹道。从中科院的科研项目到产品投放市场,从一片片荒地到高楼迅速拔起,从原来的5人到如今的40多人团队,秦皇岛见证了杜华明所在的中科百捷的快速成长。

如今公司已步入正轨,杜华明和同事们每两周给自己放一个“探亲假”,回京看望家人。细数着京秦“双城”生活,他不由赞起秦皇岛的可爱,以往在北京不堵车情况下一个小时到公司,“堵车的话更是没点”。路途奔波,几乎成了上班族的家常便饭。在秦皇岛,公司上班时间为早上8点半。“有时8点起床也可以,小区距离公司7公里左右,不慌不忙地来就行。”

杜华明最近听园区管理者介绍,北大医院、某些高校附小附中也将开到这里,“一直忧心看病上学”的他正说服家人随他一起定居在此,“只要能解决看病和上学难题,我就打算买房子,安心在这里发展了”。

两地园区联动

“442分税”激发多方活力

20多天前,华占豪成为秦皇岛园大家庭中的一员。原本就职于中关村海淀园产业规划发展处的他,挂职成为了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挂职期初定两年。

在园区工作已20年的华占豪,对于海淀哪家企业有跨区域业务拓展的需求,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海淀派我来这儿的任务,就是促进两地资源对接,让有需求的海淀企业在秦皇岛更快更好落地。”华占豪说。

为了鼓励中关村优秀企业跨区域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海淀通过鼓励异地合作共建园区、打造产业对接服务平台、鼓励联合研发等方式提供政策支持,秦皇岛也提供了企业购地、租赁厂房、科技扶持、人才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北京做研发,在秦皇岛做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两地合作“1+1>2”的魔力。开园一年来,海淀、秦皇岛两地已协调推进了50余个高新项目与秦皇岛形成落地对接意向。其中,千方科技、漫游世纪、恒业世纪等5个项目已在当地完成注册并投入运营。

优秀企业利用两地资源加速发展,地方政府却存在税收如何分配的难题。过去,这个问题成了困扰不少区域合作而又不容回避的难题。

海淀和秦皇岛的合作,则用创新的“442”分配方式,让双方形成荣辱与共、紧密而可持续的多方利益共同体。具体说来,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由海淀、秦皇岛两地政府各得40%,其中20%部分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让更多参与进来的主体受益。

“中关村参与京津冀创新合作,不是简单地输出几个项目、几个人才,也不是传统的共建产业园、招商,而是共同营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郭洪说。(记者 韩琮林)

原标题:秦皇岛版“中关村大街”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样板区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