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上海建381家日间照料中心 成本太高人气不足

2015-07-02 15:33: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新养老时代

养老方式调查3

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大好,还有些轻度失智,子女白天要上班,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能不能开办一种“托老所”?就像小朋友进幼儿园一样,可以把老人送到那里“日托”,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子女就可以放心上班了。

根据这样的思路,大概在五六年前,上海出现了“托老所”这一新生事物。之后,每个街道都办起了一个以上的托老所(日托所)。最近两年,托老所又更名为“日间照料(照护、服务)中心”。最近,记者前去进行了一番调查。

样板

照料周到 每天报到

陈夏西老人今年97岁,是一名家住浦东新区临沂六村的独居老人。她的老伴去世多年,只有一个女儿,但离得比较远。

“没到照护中心前,每天我自己‘买、汏、烧’,除了出门买菜,基本上是‘家里蹲’。要么听听半导体、看看电视,生活很单调。”改变从2013年开始,南码头街道日间照护中心成立后,居委干部动员陈老太到照护中心去。“这样你不用天天自己做饭了,那里也有专业人员照应,安全一些。”考虑到陈老太已是高龄,照护中心特地派出志愿者,每天接送老太。

从此,每天清晨7时30分,志愿者准时来到陈老太家门口,把老太接到照护中心;下午4时30分,再将老太送回家中,风雨无阻。

每天早上,在进入照护中心前,有专业人员为老人们做身体检查,并记录在案。“陈阿婆,你今天血压有点高,药按时吃了吗?”确保身体无恙的情况下,来到照护中心,老人们可以参加的“选修课”很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挑选“科目”。比如,陈夏西老人几乎不识字,仅能勉强认出自己的名字,她一般选择在中心工作人员带领下做做老人健康操、手工,有时还参加读报小组,“这下我不必为不识字烦恼,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了。”

中午时候,陈老太喜欢喝一杯咖啡。街道为高龄老人每天配送一瓶牛奶,她从家里带来咖啡,再把牛奶加进去,就成了一杯“奶咖”。在休息吧里,看看电视,和“老伙伴”们聊聊天,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每周二下午,社区医院的医生会到照护中心义诊,帮老人们开药,免去老人奔波之苦。因为陈老太年龄大,照护中心还特地为她“开小灶”,将她的晚饭也事先留好,让她带回家中,晚饭也不用费心了。

像这样的照护中心收费多少?采用怎样的运营模式?中心主任吉紫茵告诉记者,每人每天收费30元,午餐每人每顿7元,主要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轻度或中度失能失智老人,服务内容包括理发、助浴、口腔护理等。照护中心里配备了7名专业护理员、4名专业社工(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按照目前的收费价格,除去房屋装修成本,政府每年还需为中心正常运营给予一定补贴。现在照护中心每天最多能容纳50名老人,现已有156名会员。

烦恼

成本太高 人气不足

全市共有300多家日间照料中心,像南码头街道日间照护中心这样运行良好的,其实并不多。昨天,记者来到中心城区另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发现里面人气并不足。

这家日间照料中心是5年前建成的,在全市属于较早的。当时街道也花了很大力气,装修成石库门房子的样式,进门后就是客堂间,里面有大活动室、迷你影院、棋苑、牌苑、网吧等。上午十点多,十多位老人正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唱歌。

现在负责管理这里的是好帮手社区服务发展中心。这是一家社会组织,派来了两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田老师说,这里核定人数是22人,不过每天来得不足,少的时候只有10来个。每天上午先是晨检、量血压,然后是手指操、合唱等,11时左右吃午饭。午饭是在隔壁的养老院搭伙,工作人员去把饭菜取来。下午为老人安排了各种的活动,周一、周四是棋牌,周二是做手工,周三是看电影。来这里的老人绝大多数能够自理。每位老人每月收取80元管理费,餐费15元一顿。

84岁的吕阿婆是最早一批来此“入托”的。她就住在隔壁小区,每天自己步行过来。她有5个子女,都不住在一起,老伴去世后,居委干部建议她来这里。“一个人在家里很寂寞,这里比较闹猛,子女也放心。”说起午餐,吕阿婆有点意见:15元也不算太贵,但是菜比较单调,吃来吃去就这几样,而且做得太烂了,“我们毕竟和养老院的老人不一样啊”。她还表示,这里的活动比以前少了,以前还有理发、扦脚,以及沪剧、越剧表演……

而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要维持这样一个日间服务中心的运营,不算场地成本和水电煤,仅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一年就要10万元。老人们支付的管理费,只是一个零头。

记者发现,这里管理比较规范,来的老人基本都是能够自理的。

那么,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以及“睦邻中心”又有哪些区别?现在的样子,有点像一个“升级版的老年活动室”。如果为了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那么,助餐点显然更高效。这么多的资源、人力的投入,受益的只不过20来位老人。事实上,作为日间照料中心样板的南码头街道那家,满员状态是50人,但平均每天来的老人数量也只有35到4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源的浪费。

建议

找准定位 优化服务

“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的确有这种尴尬的局面。”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对养老问题长期进行深入研究,他也注意到了这个新情况。他介绍说,社区居家养老在上海是从2004年开始的,至今只有11年。日间照料中心在上海更是一个新生事物,之所以出现“升级版老年活动室”以及“日托”老人减少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其定位还处于朦胧状态。

殷志刚认为,上海开设了300多个日间照料中心,在为老服务方面又增加了一大块资源,这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日间照料中心布局基本完成之后,专业程度却不高,不少机构不知道该收什么样的老人。那么,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定位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在殷志刚看来,日间照料中心接纳的应该是轻度或中度失能失智老人(这和南码头街道日间照护中心的做法相同),根据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尽可能恢复老人的生活独立、功能维系。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定位包括六七个方面:一般的健康指导、健康管理;日常照护,包括中午吃饭、洗澡、午休;陪同看病就诊;接送服务;群体康复(机能锻炼、手指操、音乐疗法等)和个体康复(康复师有针对性的康复、理疗等)。此外,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培训,甚至“喘息式服务”。

而且,日间照料中心还应该是一个平台,把社会上各种资源嫁接进来,当然,这种资源必须是老年人有需求的,比如康复。这应该是日间照料中心最重要的一项功能。记者在采访时,也听到有些老龄工作干部说,他们也想引进康复师为老人服务,但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

殷志刚说,日间照料中心定位找准后,接纳哪些老人,还有一个评估问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这方面上海已在推进中,制定了一至六级的评估体系,如果老人的功能退失在二级半至三级程度,自己也有需要,可以进日间照料中心。另外,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接受的服务只是保基本的,如果需要额外的服务,应当自己付钱。比如,半失能老人的洗澡问题,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大难题。助浴就可以是有偿服务,日间照料中心洗浴设施条件好,有家属陪老人来洗澡,收30元,如果需要服务人员为老人洗澡,可以收50元。还有,接送也可以是有偿的服务,因为这本应该是子女负责的。

记者手记

全市381家日间照料中心,如果按每家运营补贴10万元计算,就是近4000万元,而总共服务老人的数量为1万名。显然,日间照料中心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

那么,上海是否需要这么多日间照料中心?答案是肯定的。据统计,仅在南码头街道,现在就有6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人陪伴、日常照护的老年人800多名。关键是给什么样的人群,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服务。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个问题,由于日间照护中心前身为托老所,一些老人还囿于传统观念,认为政府办的机构就必须“包打天下”,全部免费,所以报名登记了有时还不去。政府托一把、自己出一点、子女帮一些,这样的居家养老模式才能走得更长远、也更扎实。

邵宁

原标题:上海建381家日间照料中心 成本太高人气不足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