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95岁抗联女战士周淑玲的家国梦

2015-07-01 11:31:06 来源:新华网

评论

密营深处写春秋——95岁抗联女战士周淑玲的家国梦

记者刘恺、谢良、徐扬

【老兵档案】周淑玲,1920年1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宝清县,1935年参加东北抗联,后随部队撤入苏联境内休整、训练,1945年随苏军参与解放东北,解放后先后在东北汽车总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作,1983年离休,现居辽宁省沈阳市。

“我想再去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密营。”身着戎装,缀满奖章,95岁的抗联老战士周淑玲尽管卧床两年多,可坚持要穿起正装同前来的记者见面。留下深深岁月印迹的脸上,仍可见她当年叱咤战场的英气。

老人口中一直念叨的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深山密林中建造的简陋营地以及物资仓库。这些密营是抗联战士抗击日伪军疯狂进攻的哨所,也是躲避敌人凶残围剿的基地。

白山黑水间的密营里,有着老人太多难以忘记的青春和战斗记忆。70多年前,年轻的周淑玲在那里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也收获了血色浪漫的爱情。

老人住在沈阳市桂林街一个普通的小区里。虽然记忆力和听力严重衰退,但记者还是从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还原了她一生中最艰苦也最绚烂的岁月。

“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日本侵占东北后,15岁的小淑玲当起了抗联的地下交通员,不久后又正式加入抗联,从此战斗在东北大地上。小淑玲走上抗日的道路并非偶然,从她爷爷算起,祖孙三代抗击日伪军,先后有7名亲人牺牲。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抗联的斗争环境难以想象的艰苦。周淑玲回忆说,为躲避日伪军的凶残围剿,抗联部队经常夜里行军,“不能说话,不能生火,一宿一宿地赶路,要是不及时通过一些地方,就要被敌人包围。白天,战士们被迫在山上挖坑躲起来,冬天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也不敢点火”。

解决温饱是不敢奢望的事情,被围困的时候一根萝卜坚持一个礼拜。老人回忆道:“有时候吃不上饭,只能喝尿。”实在饿急了,周淑玲甚至吃过土。

戎马倥惚中,经周保中将军撮合,周淑玲与抗联三军四师三十二团团长李铭顺喜结连理。老人展示了她年轻时的照片,一身戎装的女战士面容秀美,英姿勃发。

周淑玲在战争年代共孕育了4个孩子,由于条件过于恶劣,有两个儿子不到1岁就夭折了,这成为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抗联战士每天都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周淑玲经常目睹战友受伤甚至牺牲。老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丈夫李铭顺打仗负伤,肠子都出来了,差点牺牲。

极端艰苦的斗争条件也锻造了将士们牢固的战友情。“同志们之间你救我、我救你,不团结就要失败。”周淑玲老人至今还记得在哈尔滨的李敏和北京的李在德,她们都是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也是为数不多的还在世的抗联老兵。

2010年,这些抗联老兵再次相聚,一起回忆当年的烽火岁月,她们还一起与到访的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座谈。

就在一个月前,周淑玲在家中接受了俄罗斯颁发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离休之后,老人曾经回到黑龙江省宝清县重访当年的密营。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宣传抗联精神,为学生讲述当年抗战的事,“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不能忘了历史”。

最近几年,老人腰骨老化,还动过手术。子女们顾忌老人的身体状况,尽量让她减少外出活动。周淑玲的小儿子李勇说:“生病卧床之后,母亲再去看密营的念头反而更加强烈,但这也许真的是难以实现的心愿。”

尽管行动不便,可老人每天坚持看新闻和报纸,“我想多看看国家的发展,现在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得到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老人说。

李勇说:“这几年总有人来探望母亲,有的还是专程从外地慕名而来。”

每当有客人来,老人总要穿上缀满奖章的军装,打开相册翻看一张张老照片,不时陷入沉思,仿佛又回到了密营战斗的岁月。

原标题:95岁抗联女战士周淑玲的家国梦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