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力量参与建养老机构调查:一床难求是常态
2015-07-01 07:30:17 来源:法制日报
价高了老人住不起,价低了机构难维持。这是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状况。政府部门应完善制度设计,让“养老蛋糕”更有“营养”
“一床难求”,这在北京的公办养老院早已是常态。针对养老设施严重短缺的状况,北京市2014年起启动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思路,在全市规划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优良的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
“去年全市拿出福彩公益金2.4亿元补贴养老中心建设,直接撬动了约20亿元社会资金的投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去年计划建80家,实际建成104家,“养老服务业的蛋糕越做越大”。
“我也会老的,投资养老很值得”
位于北京南三环中路的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养老照料中心,5层楼的建筑装修一新,楼外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各项养老服务内容。大院门口停着两辆喷涂有“居家养老服务车”字样的小面包车。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家商务酒店。
“将生意很好的酒店改建为养老院,很多人说我‘脑子出了问题’,但我认准了要搞养老,因为我也会老的。”院长王建良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曾经得癌症多年,求医过程中发现社会上为老服务不健全,便决定自己投资做养老。
王建良并非头脑发热。他专门做过调研,东铁匠营街道14万人口,60岁以上老人2.4万多人,80岁以上老人4200多人,但辖区内没有一家专业化、有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
政府的补贴政策也让王建良更加坚定了决心。为建这座养老中心,王建良共投资约100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335万元,共有150张床位。“去年11月开始营业,已经入住几十位老人,各项工作在慢慢步入正轨。”
“大城市养老需求旺盛,这个事有干头。”曾从事建筑工程生意的企业家高慧钧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凭借政府补贴政策的东风,在东城区、西城区参与投资、管理4家养老照料中心,既有自己直接投资的,也有接管运营政府公办养老院的,共有300张床位。
“在养老院享受家的温暖”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为279.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量的21.2%。未来几年,这一数字和比例将持续上升。而全市养老机构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仅为3.8张,养老服务缺口巨大。
按照计划,到2016年底,北京市计划建设208个养老照料中心,实现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全覆盖。
卢沟桥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有626张床位,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街道养老照料中心。院长刁凤菊告诉记者,此前这里是一所职业学校,学校搬迁后,她租赁下来改造为养老院,先后投入了近500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450万元。“由于功能完备、环境安静,很多郊区县的老人都慕名到这里来养老”。
“住这里挺好,有老人可以聊聊天,不寂寞。”82岁的王雅琴告诉记者,儿子很孝顺,但工作忙,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去年搬进了养老院。“吃穿都有人伺候,身体不舒服了还有卫生室,住这里很舒心”。
这家养老照料中心还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老人白天在这里受照顾,晚上子女接回家住。“一天三顿饭,比在家吃得要好,服务员态度也好。”住在这里的老人说。
“养老蛋糕”还需更多“营养”
采访中,养老行业人士表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养老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实现健康运转,还需要不断探索。“硬件好建,难在软件,长期运营需要过硬的服务质量。”王建良说,“养老照料中心要想把业务拓展到附近的社区,给老人提供送餐、洗浴、医疗等居家服务,没有街道社区的支持配合很难做。”
“价高了老人住不起,价低了机构难维持。”这是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状况。据了解,目前,北京养老院费用一般都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收费会更高。不少老人说,自己的退休金一般也就三四千元,住养老院基本把退休金全都搭进去了,如果再生病,就很难负担了。
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运营之后,要实现盈亏平衡点并不容易。“搞养老不为赚钱,但长期亏损也会影响积极性,希望政府部门、街道社区能为民营养老机构提供更加有力的扶持”。
“政府部门将完善制度设计,让‘养老蛋糕’更有‘营养’。”李红兵表示,今后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民营养老机构更多支持。此外,将进一步盘活街道社区的资源,拓展、延伸养老照料中心的服务网络,让更多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记者 陈新洲 赵仁伟 林苗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