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熊丙奇批“抢状元”乱象:中国大学没有开放胸怀

2015-06-29 07:10:07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6月28日上午,清华北大四川招生组在官方微博中互指对方花钱“买”考生,引发热议。 微博截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9日电 (见习记者 杜美辰) 近日,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志愿填报的开始,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各地开始了抢生源的大战。28日上午,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掀起了骂战,指责对方花钱“买”考生和抹黑自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事件,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大清华抢生源的闹剧每年都在上演,其折射出中国教育体系的功利与高考制度、招生制度的不完善。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行政化办学的方式,同时舆论必须改变对大学的功利性评价,否则这种畸形的现象仍会在高校间不断蔓延,并且愈演愈烈。

抢生源现象由来已久 录取分数线成为政绩

熊丙奇表示,北大清华等大学在招生时不择手段、互相指责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十年前这样的招生现象已经存在,如今更是不断升级”。

“现在中国的高考制度完全利用分数来选拔学生,因此整个社会舆论关注的也是高分考生。同时在大学中也存在将招到高分的考生尤其是状元作为招生一线人员政绩,甚至作为大学政绩的情况。此外一些机构也会列举大学录取状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的排行榜。因而高校一线的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往往把拔高录取分数线作为追求的目标,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就要保证自己的录取分数线顶尖。”

“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要按照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报考情况来确定。比如,北大的招生人员要确定前几十名考生中有多少报考了北大,来确定分数线是多少。如果其中有一些考生被其他学校‘策反’,那么北大要达到招生计划数,录取分数线可能就需要降低一些,因此学校要确保考生的报考志愿,防止其他学校对已填报自己学校的考生进行‘策反’。”

功利教育体系之下高考制度招生制度不完善 大学抢生源也实属无奈

熊丙奇认为,北大清华不择手段抢生源的现象暴露出中国教育体系的功利与高考制度、招生制度的不完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大学没有开放的胸怀。

“中国大学招生没有制度的改革,现在还是学生填报志愿然后投档,学校按照投档线的分数逐个录取,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没有给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在美国,学生可以申请若干大学,可以接收若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实际上,美国的一些大学并不是按照分数来评价学生,而是有自己的标准,根据学校的定位自由选择学生。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完善的高考制度、招生制度才有了抢生源的现象。”

然而,熊丙奇也表示,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之下,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学校关注考生分数也是无奈之举。“北大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也有一定的担当,在现行体制下,他们抢生源的‘不堪’行为也实属无奈。整个社会都关注状元和高分获得者,社会舆论都是按照高考的录取分数来评价一个大学的地位和水平。在大力推进自主招生时,舆论认为自主招生是培育暗箱操作的土壤,高考才是公平的。而在高考‘分数是王道’的现实下,舆论又批判大学过分看重分数和状元,实际上这是矛盾的。”

畸形抢生源现象根源:政府不放权行政化办学 舆论不改变功利化评价

熊丙奇表示,政府办学行政化以及社会和舆论评价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是北大清华抢生源现象的根本原因。

“学校的评价体系、校招选拔的权力都由政府掌握,并且政府用行政指标对大学的政绩进行考核,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自主权,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在行政力量的管理下,大学都追求表面的政绩,关注状元报考率,录取分数线,而不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和教师育人的大业。此外,我们整个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也是功利的。我们评价大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它的录取分数线。媒体、一些专业机构的‘状元排行榜’、‘录取分数线排行榜’也时时刻刻在推动舆论关注分数。可以说,我们整个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制造了这一畸形的现象。”

熊丙奇强调,如果不改变高考制度、招生制度,不转变行政化办学的方式,不改变大众的观念,这种畸形的现象还会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