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毒·殇——走进强制戒毒所
2015-06-26 21:43:12 来源:新华网
2015年06月26日 21:37:35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卢国强 庞元元 荆天)“毒品离普通人很远”“偶尔玩玩冰毒不会上瘾”“合成毒品的‘毒性’比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小得多”……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不少受访者都有类似看法。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些疑问,“6·26”国际禁毒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进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所),走近那些受到毒品戕害的吸毒者。
形形色色的戒毒者
清晨6时,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上的强戒所与城市一起醒来。彻夜不灭的灯光下,55岁的张田与其他戒毒人员一齐起床、把被子叠成标准的“豆腐块”,有序地洗漱、整理内务、打扫卫生。
几十米外的另一栋楼上,张田的妻子、48岁的关霞正在进行着同样的“工作”。这对同时被送进强戒所的夫妻几个月来已经习惯了这种“分居”生活。
2008年,关霞在几个做生意的老乡的怂恿下,第一次接触了冰毒。“她们说这东西挺好的,吸完了特兴奋,心情也好。”关霞说,“溜完冰”(吸冰毒)以后,动不动就几天不睡觉的反应,曾经让她“含糊”,但“一提起来还想溜”。
从享受老乡提供的免费冰毒到自己花钱买,关霞还把张田“带上道”,积蓄也慢慢花光。“总想着再抽最后一次,抽完就去外地,找不到这东西也就不想了。”但每次关霞提起“最后一次”,总能勾起张田的“心瘾”,“最后一次”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几个月前,关霞在医院看病期间溜回家吸毒,夫妻双双被抓获。由于此前多次因吸毒被抓,他们被送到强戒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强戒所的监室内没有钟表、日历,每天生活机械、重复。但在张田床头,有一本他手绘的日历。每过一天,他就会在上面做记号。“想孙子,都5岁了。家里骗他说爷爷去外国给他挣钱去了。”张田说。
10时,让戒毒人员欢欣的出操时间到了。张田和关霞终于隔着封闭式球场的铁丝网见面。“每天出操时远远地都能看见,知道挺好的就行了,还可以申请亲情会见。”关霞说。
相比这对老夫妻只是默默对视几眼,满头紫色头发的阿紫,眼神则活跃很多。
“那个、那个都是一起玩的伙伴。”这个身高1米78的女孩,曾是某知名模特机构旗下的专业车模,一举一动都会引来她口中男性“伙伴”的关注。在管教民警的批评声中,这样的“关注”会收敛许多。
阿紫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与同监室的戒毒人员吵架。因为犯错误,阿紫受到“闭零食”(不允许吃零食)的处罚。心思颇为“活泛”的阿紫,想出各种办法偷吃零食,甚至不惜串通其他戒毒人员编造各种谎言。
“急躁易怒、无意识地说谎,是毒品给吸毒者人格带来的最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不是药物能够改变的,往往需要民警重塑他们的人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某管教民警说。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戒毒的人员“从十七八岁到五六十岁,从无业人员到公职人员,基本涵盖了社会各阶层”。
原标题:中国网事:毒·殇——走进强制戒毒所[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18)中国网事:追寻那不曾远去的英雄之魂
- (2015-06-26)中国网事:校园“小霸王”该怎么管?
- (2015-06-30)“中国网事·感动2015”网络人物评选(二季度)7月1日启动
- (2015-07-01)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人物新文益电影展播工程启动
- (2015-07-10)中国网事:“神器”还是忽悠?——医疗器械“生命核”涉嫌夸大宣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