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端午节将至 小长假“去留”再引热议

2015-06-18 12:20:16 来源:环球网

评论

【新民晚报·新民网】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国人又将迎来三天小长假。照理说,放假总是惬意的,但不料坊间对小长假存废仍争议不断。特别是在春节放假天数过短招致普遍诟病,且法定节假日又不太可能再增加的大背景下,有关类似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能否不放假,以增加春节长假的建议也随之而起。这样的民间声音,是耶?非耶?

节假过于零乱无序

“赶快享受端午三天长假吧,这是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了。”“想不到今年中秋节缩水了,只放两天假了,就形同过个周末。”……从去年12月《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公布至今,这样的吐槽、质疑一直没有断过。虽说今年的春节长假顺应民意提前从除夕开始,但小长假的零乱、无序仍饱受诟病。近年来,对于我国习惯性地通过前挪后移拼接长假的做法,更是引来不少非议。

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多为添补双休日不同,我国习惯采用“挪假”的方式拼凑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节假。以2013年为例,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总共放了29天的假,但“货真价实”的假日只有11天,其余的竟是挪用了7个周日和5个周六。有专家表示,一个国家的全民假期如果在宏观层面挪动比较多,就会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身理心理和社会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假日综合征、出行拥堵、消费透支等。

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国情”。许多家庭的休假、出行安排都是围着学龄孩子转的,但过于无序的挪假,并不利于达到假日休闲的真正目的。

在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看来,拼凑在一起的小长假,往往会对正常的教学产生影响,有时还会把课表冲得支离破碎。他说,今年的端午节放三天,下周一是放假的,但几乎没有一个高一、高二学生会休息,因为他们要为本月下旬即将到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做最后的准备,照理说,下周是关键的复习阶段,放掉一天假实为可惜,但不放假又属违规,这恐怕也是小长假“惹出的事”。

民俗节日不止休闲

我国把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休假日,也是近几年尊重、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物。但由这些民俗假日拼凑而成的小长假,仍未脱离“挪假”的惯用思维。今年的清明、端午恰逢双休日,享受到了补假一天。

但蹊跷的是,原本也在双休日的中秋节,理应按规定顺延补假一天以凑足三天小长假,不料却被挪到了国庆节,由此造成了今年中秋只休两天的结果。然而,此举在坊间的反响却并不特别“正面”。有网友表示,连中秋小长假都可以人为挪用,这至少说明,在假日主管部门的意识里,民俗节假并非必须“连休三天”的,也是可以有很大弹性的。

“要首先弄清楚一个概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并不是单纯的休闲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休息日,应该是有着特定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日。”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田兆元教授向记者表示,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列入了法定假日,着眼的就是这些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正是从这一点来说,民俗节日全民放假还是有其必要性的,是鼓励人们去从事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活动,与一般的休假是两个概念。比如清明节祭扫先辈,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这些活动是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的。

节日假日概念不同

针对少数人提议干脆取消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的全民放假,而是把这两天挪到过年,以增加春节假期的建议,多位专家均表示并不认同。

国家发改委曾就调整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做出过说明,认为节日和假日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节日可能有很多个,但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够成为假日。当一个节日对国家或民族具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政府和民间安排有重要庆典活动时,才有可能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首先是节日,然后才是假日,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定的全民公共假日。

田兆元教授表示,正是从民俗节日与一般休闲放假的区别来看,把端午节、中秋节等“省”下来挪到春节,此种做法既不可取,也是在漠视文化传统。延长春节长假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可能要等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再行考虑了。

上师大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副主任马剑瑜博士也认为,端午等民俗节日放假是有其必要性的,不能被随意“挪”到春节长假,毕竟两者的文化落脚点是不一样的。“现在将清明、端午乃至中秋定义为小长假,是比较合理的,可以让广大市民利用这三天时间实现短途出行或郊游,而且出行的目的地也是与春节有所不同的。事实上,在端午等特定节日出行,许多人是将相关的民俗活动穿插其中的。比如,清明节时的踏青,端午节时去农家学做香囊和包粽子、去河湖泛舟等。许多家庭还将传承民俗文化与亲子、运动等现代生活主题相结合,这远比呆在家里打发休闲时光更有意义。”她说。

【记者手记】 顺乎民意 不再折腾

这是一个怪现象。一到大小长假,法定的节假日放假办法就会招致吐槽。特别是坊间对前挪后移地拼凑小长假,牢骚特别多。比如,国庆节不一定非得10月1日至7日放假,根据每年的情况,完全可以调整为9月30日和10月1至6日放假,保证10月1日有假期即可;尽量避免连续上七天班,也要尽量避免连续上两天班即休息(周三放假除外)。

这也是一个好现象。“我的假日我做主。”这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出放假安排前,已开始有了听取民意的表现了。比如,原全国假日办曾发起过的一次“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结果引来了两百多万人的参与。但是,往往调查也会有非科学性。就拿那个至今唯一一次的调查问卷来说,排在三大提问之首的便是“七天长假该不该保留”。现在想来,这多半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是要问老百姓“七天长假”要不要保留呢,还是“调用周末拼凑形成的七天长假”该不该保留?要知道,这根本就是两回事,而且,也是百姓最关心又诟病最多的一个问题。只是,这样的极具针对性的调查,还没有问世。调查百姓对放假的意愿和想法,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如何把好事做得更到位,让好事更接地气,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不该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现象。只要前挪后移拼凑式的放假不终止,吐槽就不会停顿。反之,如果真的不拼接假期了,或许骂声又会响起。法定假,这是有法定性的。为什么一个带有国家意志的休假方式,如今会弄得民意沸腾、争论不息?或许,无论是专家还是百姓,都会找到一堆原因,开出一堆药方,但又似乎都掐不准穴位、抓不到根本。

可否换个思路。既然放假是有法定性的,顺乎民意、革故鼎新是一种选择,但萧规曹随,不一年一个样地折腾,恐怕更有其必要性。(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原标题:端午节将至 小长假“去留”再引热议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