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廷杰谈“互联网+”:拥抱实体经济 成为社会生产力
2015-06-14 23:31:20 来源:新华网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做主题报告 新华网 郭小天 摄
新华网石家庄6月14日电(记者孙云龙)6月13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分享了他对“互联网+”的理解,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互联网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生态,“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广泛拥抱实体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
自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之后,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解读。腾讯公司的马化腾强调“互联网+”是让一切互联,而阿里巴巴的马云强调的是挖掘数据价值,强调从IT经济向数据经济转型。
吕廷杰认为,目前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用户达到一个比较大的基数后,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在下降,但在新兴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仍然迅猛。用户对网络带宽和连接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度和使用量在不断增加。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拉升了移动互联网流量,互联网应用向移动端转移成为趋势。
“当互联网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对我们如此重要的时候,我们希望无处不在地使用它,就导致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的形态。”吕廷杰回顾了从黑莓应用到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演进路径。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一个新问题,移动互联网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生态。
吕廷杰引用了自己在《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一书中的观点称,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模式在中国的成功是因为廉价的物流。“而这种模式今年到顶峰了,因为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已经不可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背井离乡做那些事情。”吕廷杰表示,随着物流成本的增长,再靠实体推销,电子商务一定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美国不能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美国的人力成本太贵了,想做电商的都在研发无人机送货。我们断言这种模式在中国也无以为继。”
吕廷杰分析说,无论是OTT应用如微信等抢了短彩信的生意还是电子商务抢了传统商铺的生意,本质上是价值的转移。他认为,互联网要从消费互联网发展到产业互联网,从个人应用到产业应用,从价值的转移到价值的创造就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中的劳动工具。
“我们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3.0时代,1.0是桌面互联网,2.0是移动互联网,3.0就是“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广泛拥抱实体经济,甚至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产力。”吕廷杰说。
吕廷杰认为,“互联网+”有六大趋势:即网络的价值化、数据资产化、让一切互联、安全问题核心化、生态重构化和虚实结合。“很多人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挖掘数据资产,把数据资产财富化是非常重要的创造财富的过程。”吕廷杰举例说,智慧城市工程其实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开发,这其中,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化是关注的焦点。
在让一切互联方面,吕廷杰认为,互联网就是平台,Uber的模式体现了连接的力量,可以连接所有的资源和服务。在产业生态重构方面,吕廷杰指出,“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把传统的产业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彻底改造后者。”但是,在产业生态面临巨大调整时,很多政策是不配套的,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配套。“所以在广东当互联网+出租车的时候,不仅仅挨骂还会挨揍,所以这是 ‘互联网+’时代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原标题:吕廷杰谈“互联网+”:拥抱实体经济 成为社会生产力[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