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激扬青春梦想 向上向善成就美丽人生
2015-06-14 13:05:05 来源:中国青年网
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进河北保定学院。图为分享团成员祁发宝(前排右一)、余美芳(右二)、徐勃(右三)。中国青年网记者 裴清波 摄
中国青年网保定6月14日电(记者 裴清波)“请问像我们在校大学生该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才能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
“请问您是怎么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的?”
……
近日,在河北保定学院音乐厅里,上演了一场青春梦想的扬帆之旅,团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成员陕西佬香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国秀、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党委副书记徐勃、兰州军区某边防团营长祁发宝、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系辅导员余美芳,在这里向学子们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并与青年学生交流互动。
分享团成员祁发宝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裴清波 摄
扎根高原卫国戍边18年 誓做“昆仑卫士”
“‘雪山再高也高不过信念之巅’。作为一名边防军人,只有对党对国无限忠诚,才能矢志不渝守边关。”兰州军区某边防团营长、“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祁发宝扎根高原、卫国戍边18年的军人担当赢得了现场所有人的尊敬,掌声一次次的在会场响起。
今年才36岁的祁发宝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曾经他也是风华正茂的追梦青年,但由于常年在高原守防,祁发宝患上了心肺肥大等高原病,身上好几处冻伤、摔伤。
藏北阿里高原素有“生命禁区”之称,而祁发宝所在营的阿里防区目前尚未划定边界,是边境斗争的热点地区。驻地平均海拔4500米,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高发频发。
当初刚上高原时,看到高原荒凉、环境艰苦,祁发宝也打过退堂鼓,但进藏先遣连解放阿里的英雄壮举和孔繁森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这位甘肃小伙,他立志要扎根在这片圣洁土地,奉献在雪域边关。
“守防官兵面临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现实的斗争任务和无孔不入的拉拢腐蚀等考验,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作支撑,就连待下去也很困难。”分享会上,祁发宝用自己的故事告诉现场学生,在戍边军人的心中,站在没有划界的国土上,他们就是祖国的界碑。
戍边守防的岁月紧张而又漫长。18年里,与祁发宝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中有16人曾掉入冰河和雪坑遇险,2人殉职长眠雪山。
2005年7月,祁发宝带队骑马巡逻,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象泉河,途经一段不足50厘米宽的陡峭马道时,军马突失前蹄摔下悬崖,瞬间被河水吞噬,幸运的是祁发宝被重重摔在悬崖边上昏了过去,醒来时发现后背被划出6、7道口子,鲜血直流。在固守边防的日子里,祁发宝曾12次与死神擦身而过。
“别人在生活,我们在生存。”但即使面对生命的危险,战士们仍无惧色,纷纷申请上前哨。祁发宝也曾三次放弃调离机会,选择与战友守护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
“我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只要我们在,祖国的边关就无人可以撼动。”作为一名军人,只有不惧艰险和生死,才能履职尽责担使命。
18年的时间,祁发宝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荣获一枚“卫国戍边金质奖章”,“只有在边防连续工作15年以上的优秀军人,才有资格获得。”祁发宝说。
今年5月底,祁发宝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胸前的8枚奖章无声的诉说着高原边防军人的青春故事,也深深的震憾了青年学子。
分享会现场,学生们向祁发宝表达了敬意,也想了解他在面对危险时想的最多的是什么。祁发宝说,“经历过太多的死亡危险,在真正遇险时根本就来不及想其他的。但作为一名军人,能在卫国戍边的岗位上倒下,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分享团成员余美芳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裴清波 摄
无偿赡养外姓老人50年 点滴中成就大爱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系辅导员余美芳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一家六口人,却有五个姓。公公姓曹,婆婆姓王,爱人却姓刘,但他们却是亲父子、亲母子关系。
“忙忙碌碌多少年,酸甜苦辣寸心知。或许我经历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但遇到了就是缘分,也是责任。”分享会上,余美芳讲述了自家两代人近50年无偿赡养5位外姓老人的故事。
余美芳在大学时与热心肠的同班同学刘伟相恋,当时刘伟的父亲无偿赡养了2位外姓老人,家庭困难。但刘伟的善良深深的打动了余美芳。2005年余美芳和刘伟结了婚。
2007年,余美芳研究生毕业,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考虑到公公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余美芳和刘伟便从公公的手里接过了继续无偿赡养外姓老人的接力棒。为了老人住得舒坦,他们还借钱买了房子。
“虽然大学期间,我先后两次去过爱人的东北老家,看到了3位外姓老人。但真正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确实是有很多艰辛和不易。”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余美芳经常累的精疲力尽。家务的繁重,家里乱糟糟的环境,加上老人乱发脾气,余美芳心里有时很委屈,经常偷偷掉泪,还会和爱人发上几句牢骚。
刘伟的父亲从1970年就开始赡养无儿女的一对外姓夫妇,加上家中生活困难,刘父的婚事一拖再拖,直到39岁才有了他这么一个儿子,但为了让刘姓夫妇安心度过晚年,父亲让自己的儿子改随了刘姓。“公公的善行感动了很多人,家中也先后有5位外姓老人。父亲都坚持了三十多年,相信我们也能做到的。”
家里经常被弄得很脏,余美芳就和爱人每天打扫一遍;老人们习惯住东北炕,余美芳就在老人3.9米宽的房间里,打了一张同样宽的床;老人们特别爱吃东北酸菜,她就跟几位东北大妈学怎么做酸菜;老人们经常要吃药,她就专门进行分类整理不同药品;在季节交替时,她会提前检查好老人衣柜的衣服,而他们自己却很少添置新衣服……
“你怎么对待老人,你的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对待你。”2009年,余美芳的女儿出生了,为了让爷爷高兴,女儿跟爷爷姓了曹。余美芳夫妇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在无形中影响着女儿。小小年纪就懂得为父母分忧,孝敬老人,帮助别人。女儿的懂事让余美芳特别欣慰和感动,也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弱的,但如果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帮助身边的人开始,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向上向善,那么这个社会将更加美好。”余美芳告诉现场学生,传承中华美德,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
分享团成员孙国秀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裴清波 摄
坚定梦想 创业路上显青春风采
不管是高原卫士祁发宝,还是敬老爱老的余美芳,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坚持实现着青春价值。同样奔跑在梦想道路上的还有陕西佬香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孙国秀。
“一个小小的红薯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被媒体列为中国2014年度八大奇葩创业公司之一,被称为西北地区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分享会上,孙国秀以幽默的语言向在座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创业成果:先后获得共计1500万的风险投资,被估值一个亿。
回首创业路,孙国秀感慨万千。
“红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但中国的红薯产业还处于最原始状态,产品品种单一。我相信健康的红薯美味一定有大市场。”大学毕业后,孙国秀从事了三年的外贸进出口工作,当他决定辞职卖烤红薯创业时,遭到了家人朋友的反对,但创业的信念却不曾动摇。
上北京,下江西,花去了为创业准备的大部分资金,孙国秀终于研制出一套干净卫生的烘烤红薯设备,并获得国家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我相信,我可以把红薯店做好,可以创造一个品牌来。”对于自己的未来,孙国秀说当时很有信心。
2009年1月18日,孙国秀在西安的第一家红薯食品专卖店终于开业了。孙国秀请顾客免费品尝,送出了几千斤烤红薯,再根据顾客意见锁定红薯品种,完善烘烤工艺。
随着产品的升级和知名度的提高,孙国秀的营业额也不断上升。从每天营业额70元到700元以上,一个月下来净利润达到了1万元以上。
前景一片大好,这也让孙国秀“野心”骤然膨胀。2013年,孙国秀筹措500多万元,开设几家红薯主题餐厅,但由于对市场把控和经验的不足,导致当年血本无归,欠下几百万的债务。孙国秀陷入创业低潮期,但梦想仍在坚持,“史玉柱曾欠下2个亿的外债都能咸鱼翻身,何况我这点钱!”
此后孙国秀总结经验,立足自身实际,设立明确定位,重新来过。在陕西团省委组织举办的西安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中,孙国秀从600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二名,并得到100万元奖金。“现在公司走在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梦想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谁说把1块钱变成100块钱不是创业,摆地摊不是创业,上班积累经验不是创业?”孙国秀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青年学生,梦想往往开始于点滴小事。
一个小小的烤红薯被赋予了情怀,赋予了用心有爱的价值。孙国秀向在座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创业的过程艰辛而复杂,年轻创业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勇于挑战困难,把困难当作成长的阶梯。
“我要创造一个影响世界的中国餐饮品牌,我要做一个影响世界的人!”小红薯成就了孙国秀的梦想,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创新创业路。
分享团成员徐勃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裴清波 摄
扎根基层 让青春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向上向善的思维就是最王牌的思维,向上向善的青春是最美丽的青春,让最美丽的青春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分享会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党委副书记徐勃用自己扎根基层的经历告诉现场学生,青年人要坚定信仰,脚踏实地,行胜于言,回首青春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校期间,徐勃是三农学会的副会长,专门学习研究我国的三农问题。毕业的前一年,徐勃曾三次来到岔路河镇做调研,并完成了4万字的“岔路河镇文化生态经济可行性报告”。作为一个江西老表,徐勃被东北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自然风光深深打动。
“我认为东北的三农工作,大有可为,在农村最能体现我的价值。”2011年底,吉林省来清华北大引进毕业生到吉林工作,毕业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徐勃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在报考志愿单上,他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
在农村工作的几年,徐勃一步步的成长为一名踏实的基层实干者。经常会收到村民的邀请去家里喝东北老烧酒、焖倒馿,喝多了就直接在村民家的炕上睡觉;处理一起群众集体上访,站在土堆上,徐勃双腿发抖;组建了福星农机合作社和步芦笋合作社,给在村里修水渠、建设文化大院,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装宽带;又引进深圳的宝能集团以每年13000元一公顷的价格将全村的土地流转出去。徐勃说,“在下坎村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并没有做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正是这些平凡工作的磨练,让我变得更踏实、更有耐心。”
2013年,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的徐勃将高校的社团模式成功引入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半年时间,组建了象棋协会、秧歌协会、书法协会等38个文化社团,并被吉林省文化厅作为示范模板在全省的6900多家文化大院进行推广。
2014年,徐勃到镇上的开发区兼职工作,负责对新加坡合作办公室和招商的工作。
时间过得很快,经历了刚到东北农村的意气风发,也经历过实际工作中的挫败和迷茫,经历过干事创业的曲折、辛酸和委屈,也经历过群众甜蜜的信任和郑重的托付。徐勃对向上向善的理解更加深刻,“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情商是金牌,思维是王牌,向上向善的思维就是最王牌的思维,向上向善的青春是最美丽的青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10)“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进河北保定
- (2015-06-13)青年分享团走进湖南 “向上向善”放歌湘楚大地
- (2015-06-15)三门峡市市委书记等与“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亲切交流
- (2015-06-16)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进合肥 分享青春的使命和担当
- (2015-06-19)“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进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