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贵州红枫湖渔民上岸“换饭碗” 水源地现人来鸟不惊美景

2015-06-10 12: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贵州红枫湖渔民上岸“换饭碗”水源地现人来鸟不惊美景

图为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关口组村民建起的美丽乡村。 杨云 摄

图为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关口组村民李朝顺巡护沿湖生态绿化林。 杨云 摄

中新网清镇6月10日电 题:贵州红枫湖渔民上岸“换饭碗” 水源地现人来鸟不惊美景

作者 杨云 杨光振 李政飞

“咔!”记者用相机迅速拍下一幅人鸟和谐的生态图画。在清镇市红枫湖,几只水鸟正在湖边生态绿化林里悠闲觅食。相隔数米处,巡护生态绿化林的湖边村民正在为树木做防风固定。这样人来鸟不惊的和谐图景每天都在湖边呈现。

“以前沿湖土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一年一亩地也就挣五六百块钱,使用的化肥、农药还污染红枫湖,湖边臭气熏天,见不到什么水鸟。”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关口组村民、生态绿化林巡护员李朝顺说,“现在加强保护湖区生态,村支两委号召村民将沿湖土地种植上生态绿化林,村里每年每亩地补偿800块钱。岸上土地村支两委引导大伙发展生态农业,一年一亩地轻轻松松挣几千块钱。现在湖区生态好了,走在湖边,还不时能见到觅食嬉戏的水鸟。”

红枫湖与百花湖、阿哈水库是贵阳市饮用水源的重要水源地,两湖一库每天向贵阳市城区、清镇市、白云区供水50余万吨,提供了贵阳市城区城市用水量的近60%,供应着120多万市民的饮水,地位极其重要,是贵阳市民珍贵的“三口水缸”。

近年来,清镇市严格保护红枫湖水源地生态,按照“加速发展、强化保护、调优结构、做强产业”的要求和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农业的发展思路,坚守“发展”与“保护”两条底线,积极探索山区都市生态型现代高效农业模式和技术路径,着力引导沿湖群众上岸,主动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

红枫湖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众多。“靠水吃水,以前沿湖群众几乎家家都在湖里营生,搞养殖、搞旅游、搞渔家乐,场面火热。”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党支部书记郭荣宽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样的‘火热’也给湖区生态带来破坏,由于多年来工业、生活、传统农业污染,红枫湖水质状况逐渐变差,2007年前基本为五类或劣五类。”

“从2007年开始,政府加强红枫湖保护管理,沿湖区域化工企业不能引进,畜牧养殖业不能发展,依靠化肥的传统农业更不能在沿湖地带种植。”郭荣宽说,“要保护水源地生态,又要让村民致富,经过反复思考,村支两委决定要把村民拉上岸,改变‘饭碗’谋发展,不做渔民做农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数年时间,依靠生态农业,大冲村变化很大。记者站在湖边,顺着郭荣宽所指的方向,看到一个个蔬菜大棚,成排的生态绿化林带,湖边自由自在觅食的水鸟以及波光粼粼的红枫湖面。

“从水中到岸上,不是一个简单的‘换饭碗’问题,从渔民变身农民,也不只是‘吃饭角色’的简单转变。”清镇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国波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需要克服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实工作的重大原则。”

近年来,在贵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清镇市积极推进红枫湖保护建设,推动实施红枫湖周边重化工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规划保护、建设保护、执法保护,推进了“蓝天守护”、“碧水治理”、“绿地保卫”三个行动计划。

“越是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的地区,就越需要讲党性懂政策有原则的综合素质强的干部发挥作用。”谢国波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选好一个干部,才可以建强一个支部,带出一支队伍,致富一方百姓;才有可能真正保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美丽乡愁,引得来金山银山。”(完)

原标题:贵州红枫湖渔民上岸“换饭碗” 水源地现人来鸟不惊美景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