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愚公寓言发源地:河南济源成为“通途之城”

2015-06-10 09:45:34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郑州6月10日电(记者刘雅鸣、李亚楠)几千年前,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里有位叫愚公的老人,下决心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王屋与太行移开。亲戚和朋友都说不可能,有个叫智叟的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力排众议,带着子孙日复一日挖土移山。他说,山不会加大增高,人却子孙无穷,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把大山搬走。

这个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有个完美的结局: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被移开了。

在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如今王屋与太行两座大山依然巍峨耸立,但人们同外界的互联互通业已实现。

互联互通的基础是修路。王屋山脚下有一个以愚公命名的村,村支书有个特别的名字:赵路。“我出生的时候村里的人正在战天斗地修路呢,可能就因为这个,老人就给起了这么个名字。”今年49岁的赵路说。

这个村面积大,70%是山林,村民们零散地分住在沟壑之间。过去是“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如今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住在深山的十几户人家也陆续搬下来,集中居住。“愚公村村风村貌改变了很多”,赵路说,村里现在主要靠旅游业,外面来的人越来越多。

再没有其他地方的人比愚公后人更渴望路的畅通了。在济源交通局副局长王明杰看来,愚公是有文字记载的修路第一人,是交通人的鼻祖。 经过一步一步探索,一天一天突破,截至目前,济源的公路通车里程已由改革开放前的78公里发展到3396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硬化路。

如今的济源,已从U型地理死角嬗变为一个交通四通八达的通途之城、枢纽之城。

愚公后人实现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目标并不容易。作为全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水洪池村“十年修一路”的故事流传至今。当年带领大家修路的村支书苗田才,今年已经70多岁。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多修一里,就与世界接近了一里。”

那时全村260多口人。修路的时候,从16岁到60岁的村民当中组织了48个劳力,把修路当成了头等大事,甚至作出了像打仗一样要有“牺牲人”的准备。

“愚公移山,愚公3个儿子就可以搬走大山,我48个劳力,比他力量大得多啊,就想着修路,修一截就近一截吧。”让苗田才得意的是,他们这个原来一个高中生都没有的村,路修通以后,陆续出了两个大学生。

济源市下冶镇石槽教学点位于王屋山深处,距离市区55公里,水泥路可以直接通到学校门口。这里有一、二年级20个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孩子们见识可不少,这不仅得益于看得见的“公路”,更得益于看不见的“网路”。

23岁的赵颖老师说,有了班班通设备,可以让孩子更快地通过网络了解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建立同外面世界的联系,不会因深处大山而显得封闭,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传授知识。

“山区的初中和小学已经全部实现了光纤上网,班班通设备到6月底也将实现农村学校全覆盖。”济源市教育局电教中心主任郜春龙说。

今年是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70周年。1945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了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做了党的七大闭幕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

原标题:愚公寓言发源地:河南济源成为“通途之城”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