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沉船潜水员谈首次下水“摸人”:整个人在水下哆嗦

2015-06-10 08:11:40 来源:新京报

评论

 

6月5日,密云,水域救援队一名潜水员正向深水区游去,准备进行潜水训练。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6月5日,两名潜水员正在岸边整理潜水设备。

第一次触碰到尸体什么感觉?

害怕。

真的害怕。

整个人在水下哆嗦。

他已经打捞过十几次溺水遇难者,但依旧忘不了,三年前的那种感觉。

他希望自己下水“摸人”的次数越少越好。

他叫郑建成。密云消防支队水域救援队17名潜水员之一。

“水下救援全靠摸”

31岁的郑建成,习惯报喜不报忧。从2007年入伍,到2008年来到密云消防支队,他很少与家人谈论工作的危险。

因为密云地区水域多,为了提高水下救援效率,消防支队组建了这支水域救援队,郑建成是第一批报名入选的队员之一。

成为消防潜水员,也意味着除了日常的消防救援,还要进行更多的体力和心理训练,也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都是为了救人。”郑建成没想太多,他与队友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有人溺水时,要在最短时间赶到,找到溺水者,带他们回亲人身边。

白天45秒,夜间60秒,这是水域救援队的出警速度。

要成为潜水员并不容易,身体素质是第一关:要水性好、体重合格、无耳鼻喉病史,还要上肢力量发达。

水域救援队配备的呼吸气瓶有12升,重达40斤,可供潜水员在水下呼吸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下水时,潜水员的腰部还要绑上一圈十余斤的铅块,平均每位队员要负重60斤下水。

郑建成说,潜水员到水下2米后,容易出现耳压失衡的状况,这时也要捏着鼻子,嘴里鼓气,或不断地咽口水。

水下环境复杂,水草、渔网、鱼钩都是危险。水下往往能见度差,潜水员在下面几乎看不见,“救援全靠手摸。”

泡沫合成橡胶做成的湿式潜水服,可将渗入到衣服内的冷水隔绝后不再渗出,并通过体热传导变热,适合夏天。但冬季救援,干式潜水服完全隔水,潜水员的身体要承受水体的挤压,袖口与头部的连接处有时还会灌水,救援人员的手会很快冻麻。

“人总算是找到了”

水下搜救最多的,是打捞溺水者的遗体。

每辆消防车都有对应的队员,每位队员排有编号。一般情况下,1、2号队员会负责潜水,3、4号队员负责待命,5号队员负责保护,车长与指挥员负责统筹现场情况。

郑建成介绍,救援队与公安有一个默契:救援时尽量带家属远离现场,人救出来了,也不让他们立刻见面,先进行心理抚慰。

水是流动的,确定落水者的位置是最困难的一步。搜救时,队员们会在目击者指定的位置设立一处浮标,浮标下系着一块十余斤重的水砣。潜水员把腰间的导向绳系在水砣上,以它为圆心,放出1米绳索为半径,转着圈摸索。

一米摸索完,就再放一米,找不到,便顺着水流的方向继续寻找。

摸索中,常常会突然碰到落水者的头发和手臂,有时没做好准备,人就会从眼前飘过。

落水者沉入水下,往往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身体也会逐渐变硬。救援人员会把身上的信号绳,绕着尸体的腰部或腋下,缠两圈,系住,自己浮上去,再带他们上岸。

郑建成回忆,第一次碰到尸体是真害怕,整个人在水下哆嗦。但想到岸边还有家属等待,他的心里又有安慰:人总算是找到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