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记者揭秘高考替考:一条绳上拴着多少人?

2015-06-08 18:20:08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国青年网6月8日电 南都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揭开了今年高考最大的丑闻,一则《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 正在南昌高考点考试》的新闻不知让那些等在学校外的家长作何感想,还有那些饱受诟病的“考试工厂”的清白学子如何承受这种不公?高考替考年年都有,这背后的利益链如何运作?为何屡禁不止?

高考枪手地图:小县城成重灾区

 

南昌高考“枪手”替考案逐渐浮出水面,据枪手彭某交代,团伙由一名山东籍男子组织,网罗了数名武汉高校学生跨省到江西参加高考牟利。

今年的江西高考替考案不是特例,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的教育考试部门都会公布查处舞弊考生的人数,这些舞弊行为中不少都是替考。小编带你浏览近年来高考枪手出没地图。

陕西洋县

2006年,陕西洋县高考发生替考时间,由个别教师出面组织部分高二优秀学生参加替考。

安徽砀山

2007年,河南郸城、安徽省砀山都发生了严重的高考替考未遂案,其中砀山县有41名在校大学生被雇参加高考替考。

甘肃天水

2008年高考期间,天水市9个考点共发现舞弊考生31人,其中“移民+替考”考生15人,移民考生14人,替考考生2人。替考考生和移民考生均来自山东省阳谷县。

陕西韩城

2014年高考,一名考生被发现替考,被替考的学生习某某的父亲,韩城市公安局金城派出所所长习生林被免职。

山东

2014年高考前两天,山东省18名大学生打算到河南做高考枪手,还未动身就被济南警方抓获。

河南杞县

2014年高考,湖北大学生到河南开封杞县等考点参加高考替考,经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事实上,近十年来,河南替考事件已经三次被曝光,成为替考重灾区。

上述回顾显示,替考现象大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替考人员转战全国,为何偏爱这样的地方?

幕后枪手:替考利益链如何运作?

疑似南昌替考考生准考证遗留考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替考是如何运作的,枪手和雇主都是那些人?

清代学者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揭露了清朝科考枪手如何运作,支付枪手价格分为前三后三,“未入场之前,先付银三百元,是谓之前。场后榜出,不中则已,中则更付三干元,是为后三。”这与如今高考枪手如出一辙,除此之外,替考酬劳还与分数高低而定,一本、二本自然价格不同,但收入大都可以上万。

枪手只是这利益链上的一环,一次完整的替考交易往往还涉及到枪手组织、考生家庭、监考老师等环节。

纵观近年年的替考案件,组织者有些由中学教师或大学辅导员等组成,甚至发展学生代理,体系完整。

要进入考场还需打点好考场监考老师,据媒体公开报道,在小县城里,打点一个考场去年起步是七万。

而能让一个枪手走进考场,背后却隐藏了一个更大的造假工程。

屡禁不止:科场腐败多为官场腐败的延伸

这些小县城易发枪手替考,原因在于经济欠发达、人际关系紧密,地方考务人员容易受到人情所累或利益诱使。

“枪手”需要通过使用伪造的学籍、身份证,甚至要克隆指纹膜进入考场没有一些“大人物”助推是办不到的。近年案件中,河南郸城县教体局局长、招生办主任、安徽砀山教育局招办主任、副主任、甘肃、山东两地公安、教育等系统近50人都被卷入其中。

但对替考的惩处措施,显然威慑力不够。

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规定,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对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的在校大学生,则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这些措施都是针对被替考的考生和枪手,而对于最终促成这类事件的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对只处以行政处分和党纪处分,并未追究法律责任。官员不适用于教育法规,对考试舞弊本身不定罪。只对其所涉及的手段定罪,比如伪造证件罪、受贿罪、泄露国家机密罪等。而由教育考试部门自身主导调查、问责,往往又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替考黑手总也斩不断,总是换个地点、换个形式轮番上演,要堵住科场腐败需重拳出击。

在美国,考试作弊可能触及危害国家安全罪。

2002年,美国执法部门在国内13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数人涉嫌花钱请人代考,还有一部分则是专门替他人考试的“枪手”。美国司法部官员在声明: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

在香港,按照《刑事罪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替考按照虚假文书犯罪论处,如果定罪可判刑14年监禁。

而台湾专门为考试作弊立法,台湾地区“刑法”第137条规定了“妨害考试罪”:对于依考试法举行之考试,以诈术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发生不正确之结果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0新台币以下罚金;前项之未遂犯罚之。

在中国,高考被赋予太多意义,它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个人成长的里程碑,于公于私都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替考伤害的不只是社会公正,其本质也是对法制的蔑视,对个人成长来说甘愿如此荒废少年时,也是件极不负责任的事。

(中国青年网根据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